"梨花风动玉阑香":风吹动梨花漫天飞舞,玉阑花飘香,
"春色沉沉锁建章":春色沉沉,锁住这似海深宫,锁住这宫阙中的宫女,
"唯有落红官不禁":也唯有这落花不能被这严格的宫规禁锢,
"尽教飞舞出宫墙":它们亦不愿老死深宫,随风飞去,飞过宫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宫女之怨的七言绝句,诗中描写了深宫春景中梨花飘香、春色沉沉的景象,抒发了宫女们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春色沉沉锁建章”中的“春色”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暗喻宫女的青春年华。“锁”字既写宫墙禁锢了满园春色,更隐喻宫女被终身囚禁的命运。这种双关手法使诗句含蓄深沉,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宫女被压抑的青春。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以落花的自由反衬宫女的不自由。落花能飞出宫墙,而宫女却身陷重门,人不如花的对比更凸显其悲惨处境。反衬手法强化了宫女对自由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直抒胸臆:“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唯有”一句,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尽教”二字直接表达落花得以自由的畅快,从而抒发了宫女对解脱束缚的强烈愿望。借景抒情:首句“梨花风动”以飘零的梨花暗喻宫女易逝的青春;“春色沉沉锁建章”中“春色”双关自然与青春,“锁”字将景物与情感熔铸,既写宫墙禁锢春色,更写宫女被终身囚禁的命运。后两句以落花的自由反衬宫女的不自由,不言怨而怨自深。全诗借梨花、春色、落红等意象,将宫女对自由的渴望融入景物,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句“梨花风动玉阑香”,以梨花随风摇曳、香气飘散的画面开启全诗,营造出空灵而清冷的春日意境。梨花洁白而轻盈,在玉阑干间随风舞动,既写景,也蕴含象征,借花影飘摇暗喻宫女青春的短暂易逝。宫中虽有梨花之美,却因四下寂静而愈显凄清,梨花飘舞衬出深宫春色的孤独冷落,也点出宫禁的幽闭沉寂。第二句“春色沉沉锁建章”,“春色”一语双关,既指春天的自然风光,又比喻宫女的青春年华;而“锁”字为全诗的诗眼,意义极为丰富。一方面写出建章宫苑深严,春色虽美,却被高墙重门紧紧围锁,不能流出半分;另一方面则寓意宫女年华被禁锢于此,无从施展,暗示青春如花,却无从绽放,只能在沉沉宫墙中悄然消逝。“建章”原为汉代宫殿名,此处代指森严宫禁,与“沉沉”相呼应,形象地烘托出深宫的冷寂与压抑。春天本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时节,而宫中却“春色沉沉”,更显一片死气沉沉,与梨花的清丽形成鲜明对比,也衬托出宫女内心的孤苦无望。第三句“唯有落红官不禁”,由“唯有”转折,引出“落红”意象,格外醒目突出。满园春色都被禁闭,唯独凋零花瓣无从禁止,顺风而落,飘然飞舞,成为整个宫苑中唯一自由流动的生命迹象。“落红”既指花瓣飘零之景,也暗喻宫女逝去的青春和无声的哀怨。一个“禁”字点明宫规之森严,与前句“锁”字相互照应,构成强烈对比:宫中之人深锁而不能出,落花无禁反得自由,越墙而去,花得所往,人却囚于重门之内,令人倍感唏嘘。末句“尽教飞舞出宫墙”,紧承上句,以“尽教”二字抒写对落花自由的羡慕与无奈,语气中带有任其飞扬的感慨之意。“出宫墙”的动作直指宫女内心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落花飞舞的姿态唤起宫女无限遐想,她们恨不得化身花瓣,乘风出走,不受拘束。落花之动与宫女之禁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不如花”的悲哀情感油然而生,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在森严宫墙内,那些青春被禁锢、情感无处寄托的女子内心的寂寞与悲凉。
4. 作品点评
此诗构思细致巧妙,虽写宫女幽怨,却并未直言其人其情,全篇不着一“怨”字,也未明言“宫女”,而是通过描绘特定的景象与氛围,引发读者的自然联想。读者可以“由所写之景物而见未写之景物,据所道之情事而体未道之情事”,在含蓄中领悟诗意,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此外,诗人巧妙结合比与赋的手法,用春色象征佳人年华,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身处深宫、难得自由,这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方式。而后两句中“唯有”“尽教”等词语,则直抒胸臆,带有赋的特点。全诗意蕴含蓄而又不失明朗,婉转中见真情,颇具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宋·黄庭坚《西江月·用惠洪韵》
下一篇:宋·方信孺《还珠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