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liú

朝代:宋作者:郭印浏览量:3
cháng
jiāng
jìng
jìng
dàn
zhú
méi
qīng
guāng
yíng
xīn
shuāng
bìn
rèn
ōu
jìn
rén
lái
yóu
kuī
chén
yīng
zhuó
shēn
shì
liǎng
xiāng
hào
guān
dōng
làng
zhòu
xiū
shí
xué
dào
zhèng
dào
hǎi
wéi

译文

长江像一面镜子般洁净,哪里只是能照清胡须眉毛。这清澈的光芒使我的内心变得澄澈,任由双鬓像银丝一样变白。鸥鹭自由自在地向人靠近,水中游鱼也清晰可见。不拿江水濯洗尘世的冠带,超脱身世,不受尘世羁绊。喜欢观看向东流去的波浪,白天黑夜没有停歇的时候。学习道就像这样,以到达大海为目标。

逐句剖析

"长江一镜净":长江像一面镜子般洁净,

"岂但烛须眉":哪里只是能照清胡须眉毛。

"清光莹我心":这清澈的光芒使我的内心变得澄澈,

"双鬓任如丝":任由双鬓像银丝一样变白。

"鸥鹭近人来":鸥鹭自由自在地向人靠近,

"游鱼亦可窥":水中游鱼也清晰可见。

"不把尘缨濯":不拿江水濯洗尘世的冠带,

"身世两相遗":超脱身世,不受尘世羁绊。

"好观东去浪":喜欢观看向东流去的波浪,

"昼夜无休时":白天黑夜没有停歇的时候。

"学道正如此":学习道就像这样,

"到海以为期":以到达大海为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流》是南宋诗人郭印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宋诗》卷二四〇〇。诗开篇描绘长江如镜般洁净,不仅能照清须眉,还能莹润诗人内心,使诗人不在意双鬓如丝。接着写鸥鹭亲近人,游鱼可窥,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后半部分诗人感慨不做尘世的俗事,超脱身世,借江水昼夜东流,表达学道要像江水到海一样,永不停息,借江景表达对学道的追求与超脱尘世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郭印作为南宋隐逸诗人群体的代表,其诗作多聚焦于山水田园的诗意书写。据考证,该诗大致创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蜀地之际,字里行间倾注着历经宦海浮沉后对自然的深切向往,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生命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兼阐发哲理的诗,借长江清澈如镜,鸥鹭近人、游鱼可见的景象,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态,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同时借江水奔流之景,阐述不应受尘世羁绊,学道要坚持不懈的哲理,抒发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及对学道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长江一镜净,岂但烛须眉。清光莹我心,双鬓任如丝”,通过描写长江如镜的清澈之景,抒发自己内心因江水而得到的净化,以及超脱对年华老去的在意之情。“鸥鹭近人来,游鱼亦可窥”,借鸥鹭与人亲近、游鱼可见之景,表达对这种和谐自然环境的喜爱。比喻:“长江一镜净,岂但烛须眉。清光炯我我,双鬓白如丝”,将长江比作一面洁净的镜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江水的澄澈。“岂但烛须眉”进一步强调这面“镜子”不仅能清晰映照出胡须眉毛等细微之处,突出江水清澈程度之高。托物言志:诗中“长江一镜净,岂但烛须眉。清光莹我心,双鬓任如丝”,以澄澈如镜的长江水托物言志。江水不仅能映照须眉,更能澄澈诗人内心,即便双鬓斑白也不在意,借江水的纯净表达自身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好观东去浪,昼夜无休时。学道正如此,到海以为期”,借江水昼夜不息东流入海,表明自己学道如江水奔赴大海般,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长江一镜净,岂但烛须眉。清光莹我心,双鬓任如丝”,诗人起笔描绘长江的清澈,将其比作镜子,不仅能映照外表,更能澄澈内心。“清光莹我心”一句,点明江水对自己心灵的净化作用,使得诗人对双鬓变白这一象征年华老去的现象不再在意,体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心境,同时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和哲理阐述做铺垫。中间四句:“鸥鹭近人来,游鱼亦可窥。不把尘缨濯,身世两相遗”,描绘出一幅和谐的画面,鸥鹭主动靠近人,游鱼清晰可见,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和谐。而后诗人笔锋一转,表明自己不会像古人那样以江水濯洗尘缨(象征摆脱尘世烦恼),而是要从根本上超脱身世,遗世独立,进一步表达出超脱尘世的心境,深化诗歌主题。后四句:“好观东去浪,昼夜无休时。学道正如此,到海以为期”,诗人将目光投向不停东流的江水,借江水昼夜奔腾不息的特点,联想到学道也应如此,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以最终达到某种高深的境界(如同江水归海)为目标,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对学道的感悟紧密结合,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出对学道的执着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何镐《七台山》

下一篇:宋·释师范《偈颂十七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