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雪初消荠菜生":京城大都的积雪刚刚消融完,几处丛生的荠菜已经破土而出,
# 荠菜: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荠荠菜,四川人叫“干油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消:消融。,雪:积雪。
"角门深巷少人行":偏门出的偏僻小巷行人稀少。
# 少:稀少。,深巷:指偏僻的小巷。,角门:小的旁门。
"柳梢听得黄鹂语":突然一声清脆的黄鹂叫声,
"此是春来第一声":从柳梢枝头传了下来,这是标志着春天来临的第一个声音啊。
# 春:春天。
“元诗四大家”之一
杨载(1271~1323),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博学群书,年四十不仕,后以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参修《武宗实录》。登延祐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未赴卒。杨载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其诗主张“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内容上大多是歌颂盛世,少有忧愁苦闷之思;风格上则雍容含蓄,无乖戾奇拗之气。著有《杨仲弘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城雪初消、荠菜萌生、角门深巷少人行以及柳梢黄鹂语等早春景象,借景抒发了诗人初到京师,在久冬逢春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因自身境况冷落而生的落寞,又有听到“春来第一声”黄鹂鸣叫时对未来仕途满怀希望的欣喜。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城雪初消、荠菜萌生、深巷寂静、黄鹂啼鸣等初春之景,既展现了春回大地的生机,又暗含诗人仕途冷落却因奉诏进京而生的希望,景中含情,情因景显,将诗人的心境与初春景象自然融合。
3. 分段赏析
首句“城雪初消荠菜生”,简洁而生动地点明了地点及时令。“城”指的是元代京城大都,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古代封建士子心中,这里承载着他们的政治抱负与憧憬,仕途的兴衰荣辱往往与是否能留驻此地紧密相连,此中蕴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雪初消”描绘出冬去春来的微妙时刻,残雪虽尚未完全退尽,但严寒已难再肆虐。紧接着,“荠菜生”这一细节尤为精妙,几丛荠菜冲破尚显酥松的冻土,顽强地探出脑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一片萧索的初春景象里,这一抹新绿宛如希望的火种,虽还稚嫩微弱,却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可能,让诗人敏锐地捕捉到春天来临的讯息,也暗示着自己虽历经坎坷,但仍对未来仕途满怀期许。次句“角门深巷少人行”,诗人将笔触转向自身所处的环境。“角门”是偏门,点明了诗人寓所的位置;“深巷”则突出其偏僻幽静。有元一代,儒士面临着诸多困境,民族歧视使得他们在入仕为官方面困难重重,权力分配不平等,科举制度又时断时续且对汉族士子多有不利规定。杨载虽自幼饱读诗书,渴望声名远扬、入朝为官,却直到四十多岁才以布衣身份被征召为翰林国史编修官。此时初到京师,居于这偏门深巷之中,行人稀少,门庭冷落,这句诗借环境的寂静落寞,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自身境遇的些许无奈,犹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尽显世态炎凉与自身的冷落之感。后两句“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笔锋陡然一转,在这寂静冷清的偏巷中,一声清脆的黄鹂鸣叫从柳梢枝头传来,瞬间打破了周遭的沉寂。黄鹂本是自然界中无心无情的鸟儿,但其啼鸣在此时却仿佛饱含深意,更像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声欢呼。尽管诗人此前仕途艰难,但奉诏进京这一契机,让他在这声鸟鸣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此是春来第一声”,将诗人的惊喜之情推向高潮,相较于后来随处可闻的莺歌燕舞,这第一声鸟鸣所带来的新鲜感与振奋感无可比拟。就如同韩愈诗中“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所描绘的心境,在漫长等待后,那最初的一点春天的迹象,便能让人惊喜万分。这里的黄鹂鸣叫,不仅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更像是命运的号角,给诗人带来了新的期待与力量,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历经冷落之后,因这一丝生机而重燃希望的复杂心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兴象自然,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4. 作品点评
杨载在《诗法家数》里提出,写景需“景中含意”。于这首诗而言,诗中的雪景、荠菜、深巷、黄鹂等景致,皆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此诗做到了景与情的深度交融,看似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实则意象自然生动,意境优美深邃,颇具唐诗神韵,是元代“宗唐 ”风气中成功的作品。
# 这首绝句似乎是淡淡写来,毫不经意,好像只求意象自然,意境优美,其实处处深含诗人的情意。
湘潭师范学院副教授彭建明《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
上一篇:元·马致远《南吕·四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