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ng
dié
cuì

朝代:元作者:陈孚浏览量:3
duàn
wàn
rèn
xuē
tiě
niǎo
fēi
tái
shí
liè
cuó
liù
yuè
yīn
piāo
xuě
sài
shā
máng
máng
chū
guān
dào
luò
tuó
hǒu
huáng
yún
lǎo
zhēng
hóng
鸿
shēng
cháng
kōng
fēng
chuī
cǎo
shān
yuè
xiǎo

译文

陡峭的山崖高达万仞,就像是用刀斧削过一样坚硬锋利,连鸟儿都无法飞越,山上的石头布满青苔,甚至已经裂开。山势高低不平,枯木参天,没有翠绿的树枝,就算是到了六月,这里也不会有阴凉的时候,还会飘起急骤的大雪。边塞的黄沙茫茫一片,出关的道路显得格外漫长,夜晚,骆驼发出阵阵吼声,天空中黄色的云朵显得陈旧而黯淡。一只远行的大雁在辽阔的天空中发出一声鸣叫,微风吹过,牧草随风倒伏,山上的月亮显得格外渺小。

逐句剖析

"断崖万仞如削铁":陡峭的山崖高达万仞,就像是用刀斧削过一样坚硬锋利,

"鸟飞不渡苔石裂":连鸟儿都无法飞越,山上的石头布满青苔,甚至已经裂开。

"嵯岈枯木无碧柯":山势高低不平,枯木参天,没有翠绿的树枝,

# 枯木:一作老树。

"六月不阴飘急雪":就算是到了六月,这里也不会有阴凉的时候,还会飘起急骤的大雪。

# 飘:一作飞。,不:一作太。

"塞沙茫茫出关道":边塞的黄沙茫茫一片,出关的道路显得格外漫长,

"骆驼夜吼黄云老":夜晚,骆驼发出阵阵吼声,天空中黄色的云朵显得陈旧而黯淡。

"征鸿一声起长空":一只远行的大雁在辽阔的天空中发出一声鸣叫,

"风吹草低山月小":微风吹过,牧草随风倒伏,山上的月亮显得格外渺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居庸叠翠》是元代诗人陈孚创作的写景诗。此诗开篇描绘居庸关断崖万仞如削铁般险峻,鸟儿难以飞渡,苔石开裂,展现出地势的雄伟与险要;“嵯岈枯木无碧柯,六月不阴飘急雪”刻画了山间枯木无叶、六月飞雪的奇异景象,凸显其气候的恶劣与环境的严酷。“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描写出塞外沙漠茫茫、骆驼夜吼的苍凉氛围,尽显塞外的荒芜孤寂。“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以征鸿长鸣、风吹草低、山月渺小的画面,营造出空旷悠远的意境。全诗以雄浑的笔触、冷峻的描写,展现了居庸关一带雄奇险峻、荒凉孤寂的自然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塞外风光的独特感受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人

陈孚(1259~1309),元代诗人。字刚中,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出家为僧,后还俗,官至台州路总管府治中,所至多有善政。陈孚诗文创作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其五言古诗有简淡之风,七言律诗整丽匀和。他的作品大多记所经山川古迹,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有作品《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各1卷。著有《陈刚中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断崖万仞如削铁”此句是描写居庸关断崖的近景。“断崖万仞”直观地写出了断崖极高的特征,“万仞”极言其高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削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断崖比作被刀斧削过的铁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断崖的陡峭、坚硬,仿佛是被大自然用巨力雕琢而成。一个“削”字,赋予了大自然一种强大的力量感,突出了断崖的险峻和冷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居庸关地势的雄伟与险要,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鸟飞不渡苔石裂”此句进一步渲染居庸关的险峻。“鸟飞不渡”强调了断崖之高、地势之险,连善于飞翔的鸟儿都无法跨越,从侧面烘托出断崖的险峻程度。“苔石裂”则描绘了断崖上石头布满青苔且已经裂开的细节,“苔”暗示了此地环境的阴湿、荒僻,“裂”字更增添了一种沧桑、破败之感,显示出此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荒凉,使读者对居庸关的险峻和荒芜有更深刻的认识。“嵯岈枯木无碧柯”此句描写了山间的景象。“嵯岈”形容山势高低不平,展现出山体的崎岖和杂乱。“枯木无碧柯”描绘出山上树木大多是枯木,没有翠绿的枝叶,“枯木”给人一种衰败、死寂的感觉,“无碧柯”则强调了这种衰败的程度,没有生机勃勃的绿色枝叶,只有干枯的树木,进一步渲染了居庸关一带环境的荒凉和萧瑟,体现出一种冷峻、凄清的氛围。“六月不阴飘急雪”此句突出了居庸关气候的异常。“六月”本应是炎热的季节,通常会有阴凉的时候,但这里却“不阴”,而且还会“飘急雪”,这种违背常理的气候现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急雪”不仅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更增添了一种寒冷、肃杀的气氛,进一步强调了居庸关地区气候的恶劣和独特,使读者感受到这里自然环境的严酷和无情。“塞沙茫茫出关道”此句描绘了出关之路的景象。“塞沙茫茫”写出了边塞沙漠的广阔无垠,一片迷茫的沙海,给人一种空旷、孤寂的感觉。“出关道”点明了这是通往关外的道路,暗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行进的方向。“茫茫”一词不仅描绘了沙漠的广袤,也烘托出一种迷茫、未知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出关之路的漫长和艰辛,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骆驼夜吼黄云老”此句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恐怖的氛围。“骆驼夜吼”在夜晚的寂静中显得格外突兀,骆驼的吼声划破了黑暗,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惧。“黄云老”描绘了天空中黄色的云朵,给人一种陈旧、黯淡的感觉,“老”字赋予了黄云一种沧桑感,暗示了这里的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痕迹,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征鸿一声起长空”此句以动衬静,引发诗人的联想。“征鸿”指远飞的大雁,在辽阔的天空中,一只大雁突然发出一声鸣叫,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一声”强调了声音的突兀和清晰,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更显寂静。“起长空”描绘了大雁高飞于天空的情景,引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可能暗示着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未来的迷茫。“风吹草低山月小”此句营造出一种悠远、空旷的意境。“风吹草低”描绘了草原上微风拂过,牧草随风倒伏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山月小”则通过描写月亮在山峦的映衬下显得渺小,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山月显得如此渺小,诗人也仿佛置身于这浩瀚的宇宙之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从而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沉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丁鹤年《长江万里图》

下一篇:元·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