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古多劲草":中原古域之地生长着许多劲草,
# 中原:黄河流王,这里泛指中国。
"节如箭竹花如稻":那草节节如箭竹一样劲挺,草花好象稻穗一样丰实。
# 箭竹:竹之一种。《竹谱》:“箭竹,高者不过一丈,节间三尺,坚劲中矢,江南诸山皆有之,会稽所生最精好。”
"白露洒叶珠离离":露珠点点,洒满叶间,
# 离离:鲜明的样子。形容露珠的晶莹闪动。,白露:秋天的露水。
"十月霜风吹不倒":十月寒风也吹不倒它。
# 倒:一作到。
"萋萋不到王孙门":萋萋的劲草不长在王孙贵族的门庭,
# 王孙:泛指贵族子孙。,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这里代指劲草。
"青青不盖谗佞坟":也不长在奸佞之臣的坟上。
# 谗佞坟:指奸臣的坟墓。谗:说别人坏话。《庄子·渔夫》:“好言人之恶谓之谗。”佞: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谄佞:诬陷谄媚。,青青:青色;一说,草木茂盛的样子,亦作“菁菁”。《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游根直下土百尺":草根在土地里长上百尺,
# 尺: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这里采用了夸张手法。,游根:须根。
"枯荣暗抱忠臣魂":无论是枯黄还是繁茂都萦绕护卫着忠魂。
# 枯荣:意为劲草无论是枯黄还是繁茂都是萦绕护卫着忠魂的。荣,草木茂盛。
"我问忠臣为何死":我问忠臣为何死去,
"元是汉家不降士":原来他们是忠贞不屈的汉家志士。
# 士:对男子的美称。,元:通“原”。
"白骨沉埋战血深":尸骨沉埋于地,战血滋养了劲草,
"翠光潋滟腥风起":绿色的尸液到处闪动,空气中腥风涌起。
# 潋滟:本义为水波闪动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绿色尸液的闪动。,翠光:青绿色的光泽。这里指尸体腐败后所分解出来的绿色液状体。
"山南雨暗蝴蝶飞":天气晴朗时山的南面时有蝴蝶飞舞,
"山北雨冷麒麟悲":下雨时山的北面时有麒麟悲泣。
# 麒麟:指墓前的石麒麟。杜甫《曲江》诗:“苑边高冢卧麒麟。”
"寸心摇摇为谁道":劲草在风中摇摇摆摆似乎为将士倾吐愁恨,
# 摇摇:心事重重的样子。
"道傍可许愁人知":我这满腔的心事给谁说呢。
"昨夜东风鸣羯鼓":昨夜的东风又传来敌人的战鼓声,
# 羯鼓:古击乐器,又名“两杖鼓”,音色急促高烈。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盛行于唐代。此处指敌人的军鼓。,东风:即春风。
"髑髅起作摇头舞":但我们只有志士的骷髅站起来摇头。
# 髑髅:即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身骨骼。
"寸田尺宅且勿论":我这副身躯是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 寸田尺宅:比喻自家身躯。道家称心为心田,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寸田。尺宅:人的面部是眉目口鼻所在之处,故称尺宅。
"金马铜驼泪如雨":只是忧心我们国家的沦丧。
# 铜驼:《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日:‘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因以铜驼荆棘指变乱后的残破景象。元好问《寄钦止李兄》诗:“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连上两句是说,髑髅起作摇头舞,并非痛惜自家身死,而是悲悼国家沦丧。,金马:汉未央官前有铜马,故称金马门。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描绘了霜风中坚韧不倒的劲草,体现了具有民族气节的“汉家不降士”的崇高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期盼元蒙统治结束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劲草”来寄托情思,劲草生长之处远离王孙公子、谗佞小人,扎根地下与忠臣之魂相拥,以草的坚守、有节展现诗人对高洁品格、忠诚精神的追求;后文写劲草受战血滋养,为将士倾吐愁恨,借草在风中舞动、骷髅闻鼓起舞等,表达对汉家不降士气节的歌颂,借草言志,委婉深沉。拟人:“草生长蔓延的处所似乎出自草的有意选择”,赋予劲草以人的意识,让它能自主避开权贵与小人,生动形象地突出草的气节,使其形象更鲜活,强化诗人对草的喜爱与钦佩之情,也为后文抒情张本。用典:“忠臣之魂”,暗用古代忠臣良将为国尽忠、不惜身死的典故,如岳飞精忠报国等,虽未详述事迹,但借这一意象引发联想,丰富诗歌内涵,展现诗人对忠诚精神的尊崇,让读者感受历史底蕴,使诗歌情感更厚重深沉,为下文赞颂汉家不降士铺垫。象征:以“劲草”象征忠臣义士与汉家不降士。劲草风吹不倒、不附权贵、扎根深处与忠臣相拥,恰似忠臣坚守气节;战血滋养劲草,草为将士吐愁恨,象征着英烈精神不死,借劲草顽强坚韧、有操守的特性,形象展现英雄群体的高贵品质,深化主题。反衬:以“王孙公子”“谗佞”衬托劲草的高洁。劲草远离这些污浊之人,突显其不攀附、守正道的品质;用“蝴蝶飞舞”“麒麟悲泣”衬托战场的惨烈与将士牺牲的悲壮,以灵动美好之物衬悲凉肃杀之景,强化情感冲击,彰显汉家不降士的伟大。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八句聚焦于物,着重刻画劲草。先展现其蓬勃茂盛的自然形态,详述它即便遭遇狂风侵袭,依旧坚韧挺立、不为所动的风姿。劲草蔓延之处似有自主抉择,刻意避开王孙公子的庭院,更不会扎根于奸佞小人的坟茔,反而扎根地下百尺,仿若与忠臣英烈的魂魄紧密相依。此间,诗人毫不掩饰对劲草的钟爱与敬仰,情感的蓄积为后文抒情筑牢根基,而第八句恰似桥梁,借由忠臣之魂巧妙牵出忠臣的悲壮结局,顺势开启下半部分的咏人篇章。后半段十二句则将笔触转向人间,着力渲染汉家不降士为国捐躯的凄怆情境,仍紧紧围绕“草”这一关键线索展开。将士们血染疆场,尸骨深埋黄土,其热血滋养出更茁壮的劲草。天晴时,蝴蝶翩跹于草丛,似在凭吊;落雨处,麒麟哀鸣,仿若恸哭。劲草于风中舞动,恰似代将士倾诉满腔愁绪,一旦战鼓擂响,将士的残骸竟也似闻声而起,随风舞动。他们身死魂灭后,所占仅是方寸之地,唯有那见证兴衰的金马铜驼,孤立于荆棘丛中,泪如雨下。第二层对汉家英烈气节的高歌,本质上脱胎于前一层对劲草风骨的精描细绘,两者相互呼应,使得全诗融合为一个有机且和谐的整体。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物诗独具匠心,其精妙之处在于所咏之物与所喻之人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此即为诗歌情感的汇聚点。诗以劲草比拟“汉家不降士”,借草的刚韧展现人的坚贞,句句聚焦劲草特质,却又时时映射人的品格,于萧索清冷之境彰显汉家将士的豪迈气节,将咏物与咏人完美相融,真切映照出当时的混乱局势。同时,诗中精心选取蝴蝶、麒麟、金马铜驼等意象,它们相互交织,渲染出寂寞凄清的氛围,既烘托出汉家将士身后的落寞,又饱含着对冷漠现实的斥责之意,意蕴深沉。
# 予在杭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士大夫之工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至正甲午,盗起瓯.括间,予避地至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盖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
元末明初刘基《竹斋集原序》
#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言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元末明初宋濂《竹斋集传》
# 启视之,则焕然《竹斋》新刻也,为之狂喜。时秋暑方盛,篝灯而疾读之,不自知蚊蠛之刺肤与沾汗之流足也。
郭毓《竹斋集序(一)》
# 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乃以绝句题之。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篇:元·杨维桢《大风谣》
下一篇:元·杨维桢《五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