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yuè

朝代:唐作者:李贞白浏览量:1
dāng
dāng
jiàn
jiàn
yuè
shí
méi
bǐng
shàn

译文

在当涂就看见当涂的月,到芜湖又见芜湖的月。八月十五的夜晚,月亮像把没柄的扇子。

逐句剖析

"当涂当涂见":在当涂就看见当涂的月,

"芜湖芜湖见":到芜湖又见芜湖的月。

"八月十五夜":八月十五的夜晚,

"一似没柄扇":月亮像把没柄的扇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月》是宋代时期朱贞白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诗人用十分直白的语言,记录自己在当涂、芜湖等地都看到了月亮。尤其点明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那轮圆月就像一把没有扇柄的扇子。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典故,就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月亮,把月亮又大又圆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看似随意,却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能轻松理解诗人眼中的中秋月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当涂当涂见,芜湖芜湖见”,诗歌开篇,诗人朱贞白便以重复地名的方式,看似随意地记录下自己的行程轨迹。当涂和芜湖都是地名,在古代,这两个地方都是交通要道,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诗人一路前行,无论是在当涂,还是在芜湖,都能看到月亮。这两句诗用极为直白、质朴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仿佛诗人正与友人闲话家常,随意地分享着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诗歌创作手法来看,这种重复的表述并非啰嗦多余。它一方面强调了月亮的无处不在,无论诗人走到哪里,月亮都如影随形,成为他旅途中不变的陪伴。这种对月亮普遍性的强调,也暗含了月亮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它是跨越地域、连接人们情感的重要象征。另一方面,重复的地名还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朗朗上口,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紧接着,“八月十五夜”,诗人点明了时间,这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日子——中秋佳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中秋是团圆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对家乡和亲人充满思念之情。月亮在中秋之夜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意义,它代表着团圆、美满和思念。诗人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来描写月亮,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情感氛围。读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在中秋佳节时的感受,或是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或是独自在外的孤寂,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最后一句“一似没柄扇”,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中秋之夜的圆月比作一把没有扇柄的扇子。这个比喻十分巧妙,既抓住了月亮圆形的外形特征,又赋予了月亮一种生活气息。在古代,扇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扇子来比喻月亮,让原本高高挂在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变得亲切可感。同时,“没柄扇”的比喻还暗含了一种动态感,仿佛这把“扇子”在空中轻轻摇曳,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整首诗来看,朱贞白以简洁、质朴的语言,通过对地点、时间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中秋之月的模样。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却以其独特的口语化表达和清新自然的风格,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孙元晏《齐·潘妃》

下一篇:唐·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