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óng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qiū
jiāng
miǎo
miǎo
róng
fāng
qiū
jiāng
ér
jiāng
duàn
cháng
jiàng
páo
chūn
qiǎn
yún
nuǎn
cuì
xiù
yíng
fēng
liáng
chuī
làng
jiāng
bái
shuāng
luò
dòng
tíng
fēi
dàng
zhōu
chù
cǎi
lián
rén
ài
róng
hǎo
yán

译文

秋江无边无际荷花正芬芳,秋江的女儿们想你想断肠。春天刚到红色袍带云护暖,夕阳西沉翠绿袖口迎风凉。鲤鱼风吹动江中白浪,秋霜降落洞庭满地飞木叶。采莲人要荡舟到何处,你要爱惜荷花的好颜色。

逐句剖析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无边无际荷花正芬芳,

# 芙蓉芳:荷花散发芳香。芳:一作香。,秋江渺渺:秋天的江面浩大无边,看不到尽头。

"秋江女儿将断肠":秋江的女儿们想你想断肠。

# 断肠:形容极度的思念棚悲痛。即秋霜将至,荚蓉凋零,采莲女们无比怜惜。喻对贤良受挫而深表同情。

"绛袍春浅护云暖":春天刚到红色袍带云护暖,

# 绛袍:即绛纱袍,古代常用着朝服。

"翠袖日暮迎风凉":夕阳西沉翠绿袖口迎风凉。

# 翠袖:绿色的长袖,即女人所穿。

"鲤鱼吹浪江波白":鲤鱼风吹动江中白浪,

# 吹浪:一作风起。,鲤鱼:即鲤鱼风,通常称九月风或秋风。鲤:一作鲸。

"霜落洞庭飞木叶":秋霜降落洞庭满地飞木叶。

# 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省东北部,汇入湖南诸水,于岳阳与长江相通。原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霜落:喻黑暗的社会邪恶势力。

"荡舟何处采莲人":采莲人要荡舟到何处,

# 莲:一作花。

"爱惜芙蓉好颜色":你要爱惜荷花的好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芙蓉曲》是元朝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前两句诗人便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秋日江景,将娇艳的芙蓉与江上的秋江女儿一同呈现于读者眼前。3、4句则进一步深入,聚焦秋江女儿的日常,展现其生活图景。到了5、6句,笔锋陡然一转,描绘江波荡漾、落叶飘零等萧瑟秋景,尽显寒秋的独特韵味。最后两句别出心裁,通过采莲人面对满池荷花,不知该从何处荡舟的情景,巧妙烘托出秋江女儿爱花惜花的深情。整首诗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致之中,语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风格清新婉约。诗人善于从前人佳作中汲取灵感,化用经典名句,将其巧妙融入自己的创作,构建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芙蓉曲》部分版本在题目之下标注“兼善状元御史”字样,据此推测,该诗与《黄河夜送西台御史张子寿》《湖南张子寿钦点第一人弹劾权贵左迁西台御史旋拜前职素有退志故举兼善劝之》主题相通,皆为赠予张子寿的作品。学者萨龙光考证后,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彼时,萨都剌借诗作寄语担任西台御史的张子寿,以状元御史泰不华为榜样,寄寓其在政治生涯中砥砺奋进、有所建树的殷切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秋江之上芙蓉芬芳的景象,刻画了一位秋江女儿因思念而肝肠寸断。她身着春时浅绛袍,日暮时翠袖迎风倍感寒凉。江面上鲤鱼吹浪,洞庭湖畔霜落木叶纷飞。诗中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了秋江女儿的闺中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秋江渺渺芙蓉芳”“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等景色,营造出一种凄美、惆怅的氛围,衬托出秋江女儿的断肠愁思,将情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反衬:以乐景称哀情,以江上芙蓉盛开的美景,衬托秋江女儿的断肠愁思,美景与愁情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哀伤。同时,用“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的寒秋之景,衬托出秋江女儿面对季节变化时的敏感与忧愁。象征:“绛袍”和“翠袖”分别是芙蓉花和叶的颜色,暗示秋江女儿与芙蓉花相互映衬,象征着人与花命运的相似,花的易逝象征着人的青春易逝,花无人怜惜象征着人无人爱惜,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用典:“霜落洞庭飞木叶”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作者通过化用这一典故,巧妙地点出了江上季节的变化,营造出寒秋初至的氛围,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万物凋零的联想,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抒情氛围,衬托出秋江女儿面对季节变迁时的忧愁和感伤。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妙笔勾勒秋日江景,将绽放的江上芙蓉与荡舟女子并置,绚烂的芙蓉之美与女子的断肠愁绪相互映衬,在鲜明的反差中营造出诗意张力。第3、4句深入刻画秋江女儿的日常:春寒料峭时,她身着红衣悉心守护满池荷叶;暮色四合的秋日,翠色衣袖与荷叶一同在风中翻飞摇曳。“绛袍”与“翠袖”既点明女子装束,又暗合芙蓉花与叶之色,巧妙暗示人与花相互映照、彼此交融的关系。“春浅”与“日暮”形成时空对仗,凸显秋江女儿与芙蓉朝夕相伴、四季相守的深情。其中“翠袖日暮迎风凉”一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韵。杜诗中佳人遭逢战乱、被弃失爱,而此处化用亦隐隐透露秋江女儿愁思的情感根源。第5、6句笔锋转向寒秋景致,江波荡漾,落叶飘零。萨都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经典意象,以洞庭秋叶飘零点明时节变迁。草木凋零之景触动心弦,令人不禁为莲花的命运担忧,更暗喻红颜易逝的怅惘。最后两句描绘秋江女儿面对盛绽莲花时的矛盾心境:她因爱惜娇花,既不忍划桨,生怕损伤花朵,更不愿采折。这份爱花之情,解开了开篇“将断肠”的悬念——原来她深知芙蓉虽处最美时刻,却也即将凋零,娇艳短暂、美好易逝的哀伤油然而生。芙蓉尚有她倾心守护,而她的芳华却无人怜惜。诗人由花及人,将秋江女儿的愁思从惜花之情升华到自怜自叹,情感表达细腻婉转、层层递进。

4. 作品点评

全诗风格绮丽而不失雅致,在化用前人诗句意境时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萨都剌以清丽笔触捕捉少女微妙心绪,从伤花凋零联想到自身青春流逝,由无人惜花感悟知己难觅,哀怨与期待交织,余韵悠长,尽显含蓄蕴藉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学习屈原《离骚》的比兴手法。用荷花出污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芬芳高洁,喻为官清廉;用霜打木叶,喻邪恶势力;用秋江女儿想断肠,喻人民对清官的怀念。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此诗受到萨都刺同年进士杨维桢的推崇。他认为,即使王建、张籍的同类作品,也超不过《宫词》和《芙蓉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龙德寿《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萨都剌诗词选译修订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哲《苏幕遮·赠打车木无情》

下一篇:元·元无名氏《醉太平·堂堂大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