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深":层层碧云缭绕,深似大海,
# 碧云:代指寺院或僧人。南朝梁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后常以“碧云”作为与僧人作别之典。
"碧云深处路难寻":深云笼罩的山路难以找寻。
"数椽茅屋和云赁":把几间茅屋和碧云一起租来,
# 和云赁:与天上的云一起租来,形容茅屋清静雅致。赁,租赁。,椽:房屋上与梁配合的横木,即椽子。引申为房屋量词,几椽即几间。
"云在松阴":把碧云留在松荫之中。
"挂云和八尺琴":挂起名贵的云和八尺琴,
# 云和:山名,以产琴瑟材料闻名当世,为出产名贵琴瑟的地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郑玄注:“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
"卧苔石将云根枕":卧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把云根当枕头,
# 云根:指山石,古人认为云从山中产生。亦指道观僧寺,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故称。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二首》诗:“云根禅客居,皆说旧吾庐。”这里是双关语。
"折梅蕊把云梢沁":我又折下梅花,把它拿到云梢上,让云气去浸润。
# 沁:汲取,浸透。,云梢:指山中浮云雾气。
"云心无我":碧云心中无我,
# 无我:佛家语,指真我。
"云我无心":我心中也无碧云。
# 无心:佛家有“无心自安”之说,指解除妄念乃见之真心。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元散曲,描绘了云深茅屋、松阴横琴等图景,展现与云相伴的闲适,体现超然淡泊的心境,营造清幽脱俗氛围,表达对自然隐逸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化用:“云心无我,云我无心”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既承袭云气悠然的古典神韵,又融入隐者忘我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碧云如染青黛,浸透山林苍翠之色,层层叠叠间遮蔽路径,恍若隐者心迹遁于缥缈之境。此句化用贾岛“云深不知处”的幽远意境,却以“碧云”着色,既绘云山深杳之景,更暗喻隐者栖居之所如隔世桃源,非俗尘可觅,尽现避世之姿。“数椽茅屋和云赁,云在松阴”,几间茅屋借云而居,将浮动云气与苍松阴影一并收为己有,恰似天地为庐、风月作邻的洒脱。“赁”字以拟人之笔,赋云以可触可感的实体,仿佛与自然订立风雅契约,既见诗人以云为邻的奇思,亦显其凌驾风月、超然物外的文人襟怀,于质朴中见高逸情致。“挂云和八尺琴”,墙上悬置的“云和琴”,既点出山名典故,亦以名琴自况——琴弦震颤间,尽是对高洁志趣的叩问。琴为修身之器,择此良材制琴,暗喻作者虽隐于山林,却未堕品格,一把名琴如精神标尺,隔开尘俗庸常,独守孤高之境,文人风骨跃然纸上。“卧苔石将云根枕”,青苔斑驳的磐石为床,云气凝结的“云根”作枕,化用梅尧臣“掘云根如剖玉”的想象,将山石与云气勾连。诗人躺卧其间,恍若与天地脉络相通,既得李白“卧松云”的放达,更添几分与自然同呼吸的浑然天成,形骸放浪之外,尽是心灵与山水的深度契合。“折梅蕊把云梢沁”,折取寒梅蕊枝,让清芬浸透云端雾梢,一“沁”字贯通花气与云气,仿佛将整个春寒里的清冽都揉进诗行。梅蕊点明冬末春初的时序,而诗人手持花枝、浸润云雾的姿态,既是对自然灵秀的采撷,亦是自身被山水灵气洗涤的写照,物我相染间,满溢生命的通透与清凉。“云心无我,云我无心”,化用陶潜“云无心出岫”的禅意,以云之无心映照诗人之心。云气飘荡本无挂碍,诗人俯仰间亦忘机绝虑,物我界限消弭于缥缈云影之中。这种庄子式的“坐忘”境界,非刻意求合,而是生命与自然在静默中达成的默契,笔调冲淡却意蕴深微,尽现超然物外的哲思。
4. 作品点评
此曲展现隐者超尘生活与精神境界,风格清幽静远。以“云”为脉贯穿全篇,自然灵动。“云心无我,云我无心”传递超然心境,尽显物我两忘哲思。
# 此曲亦为一种巧体,每句都有一个“云”字,而云又具有某种隐喻意味。出世之想,隐于山阿之念,都是明显的。云的深意更在于作者在寻觅一种境界,即“无我”与“真心”。云悠悠,云自在,云平常习见却又有儿分神秘,看来作者对释家思想是浸淫很深的。曲子则写得深入而浅出,可谓出手不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上一篇:元·王处一《踏云行·一得冲和》
下一篇:元·王哲《减字木兰花·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