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yóu
西
běi
shān

朝代:元作者:杨载浏览量:3
chóu
ěr
piān
gōng
zhuó
shēng
hǎo
huái
怀
cháng
kǒng
shān
xíng
wèi
huā
shì
qīn
qīn
shèng
zhèng
guāng
dàn
dàn
qíng
juàn
yóu
qín
fǎng
访
yōu
yàn
guī
chéng
绿
chóu
sāng
mài
pán
yīng
sǔn
yīn
jiā
qià
suì
gēng

译文

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逐句剖析

"愁耳偏工著雨声":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

# 愁耳: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

"好怀长恐负山行":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 长:一作常。

"未辞花事骎骎盛":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

# 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

"正喜湖光淡淡晴":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

"倦憩客犹勤访寺":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

"幽栖吾欲厌归城":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

"绿畴桑麦盘樱笋":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

# 绿畴:绿色的田野。

"因忆离家恰岁更":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春游西湖北山》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暮春时节西湖畔的游历见闻,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留恋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怀。前两联以“雨声”“花事”“湖光”等意象勾勒暮春山色,暗含愁绪与欣悦交织的心境;后两联由景入情,写倦游仍勤访寺的执着与桑麦樱笋的田园风物,尾句“离家恰岁更”点明漂泊与乡思。全诗语言简淡,情景交融,在暮春的生机与倦意中寄寓人生行旅的微妙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诗四大家”之一

杨载(1271~1323),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博学群书,年四十不仕,后以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参修《武宗实录》。登延祐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未赴卒。杨载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其诗主张“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内容上大多是歌颂盛世,少有忧愁苦闷之思;风格上则雍容含蓄,无乖戾奇拗之气。著有《杨仲弘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诗。诗中描绘了暮春时节游西湖北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雨中北山的景色、繁花盛开与湖光淡晴之景,以及诗人在旅途的状态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联首句“愁耳偏工著雨声”,诗人将总是听闻忧愁之音的双耳称作“愁耳”,用词已足够精炼;以“偏工”来形容爱听,更显生动,仿佛这“愁耳”独具个性,在聆听雨声这件事上格外擅长,超越了其他功能(“偏”,有超乎寻常之意)。然而,这两者都不及一个“著”字更能体现诗人的锤炼之功。既然“愁耳”“偏工”于听雨,那么它聆听的方式也异于平常,仿佛紧紧附着在雨声旁;这雨声,也不像是落在窗前户外,而是擦耳而过!这是耗费了多少心力才锤炼出的一个字啊!没有这个字,就无法与前四字相匹配;而诗人先写下四字,就必然需要一个更奇妙的字紧随其后。可见,诗人处处给自己出难题,又时时因解决难题而自得。“好怀”指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怀想与眷恋。诗人向来喜爱美景,常常担心错过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任其空自寂寞。此时想到雨中的北山必定别有一番情趣,自然更不能不去游览一番。于是,首联虽只写到“常恐负山行”,但诗人闻雨上山的行动已隐含其中,诗的颔联便能直接描写山景了。“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未辞花事”实则为“花事未辞”,因对仗需要而作了倒装。暮春三月,正是杭州最为艳丽的时节,所以,即便有蒙蒙细雨,千树桃花万枝柳也不会推辞为春天装点的使命,花枝们依旧迅速地走向繁盛(“骎骎”,本义是马快速奔跑,引申为迅速)。有众多护春使者争奇斗艳,西湖上自然是晴光灿烂,即便在雨中,从北山上俯瞰,这晴光也只是淡了些许。这两句诗中虽无一“雨”字,却句句与雨相关,精准地描绘出雨中北山的景致,笔法可谓“空灵”。“未辞”和“正喜”看似是闲笔,实则起着活跃诗句的作用。前者赋予百花一种如同“愁耳偏工”般,不肯推辞走向繁盛的独特个性;后者则展现出诗人的性格。作为拥有“愁耳”的人,过于艳丽的景色自然与他的心境不符,淡淡的晴光才更合他的心意。总体来看,这两句堪称本诗中的佳句。颈联中的“幽栖吾欲”同样是“吾欲幽栖”,因对仗而倒装。游程过半,诗人感到疲倦,但在山寺中休憩时,也不放过访僧问道的机会;幽静的丛林让他心情愉悦,甚至萌生了栖居于此、不愿回归喧闹城市的念头。这两句,字词上并无特别突出之处,但排列紧凑。此外,每句都有转折,对仗时不仅字面工整,转折之意也两两相对。“客”“吾”二字清晰可见,所以用“客”字;“欲厌”属于心理活动,非“吾”不能表达。这些细微之处,也体现出诗人的功力与用心。尾联中,一个“盘”字十分亮眼。此时诗人或许走到了北山的另一侧,田野里的庄稼果树被雨水冲洗得葱绿,预示着又一个收获季节的到来,这也让诗人想起去年离家时,家乡也是这般景象,一年过去了,自己的收获季节何时才会来临呢?这些都是常见的景象和感慨,如同湖上的晴光一样“淡淡”的。但有了“盘”字,诗句立刻生动起来。从北山上望去,夹杂在大片桑林麦田中的樱桃树和春笋,宛如游龙,盘错迂曲,不仅自身显得生动活泼,也打破了桑麦大片分布的单调感。此句仍是俯瞰之景,因此,全诗始终紧扣“游西湖北山”这一主题。

3. 作品点评

西湖之美,堪称天下奇观。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所领略到的“奇”,并非源自西湖的奇景,而是得益于诗人的奇笔。对于后起的诗人而言,描绘西湖奇景往往容易与前人之作雷同,这无疑是一大憾事。但倘若能够运笔新奇,同样能够彰显自己作为诗人的独特价值。显然,杨载不仅是一位勤奋用功的诗人,更是一位胸怀壮志的诗人。即便西湖这一题材早已被众多名家妙笔书写,他依然有勇气、有胆量在这片文学天地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笔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冕《村居(四首选二)》

下一篇:元·长筌子《满庭芳·决烈修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