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yǒng
zhōu

朝代:元作者:陈孚浏览量:3
shāo
hén
cǎn
dàn
dài
hūn
shǔ
jìn
hán
méi
wèi
jiàn
huā
huí
yàn
fēng
nán
sān
bǎi
shé
shuō
shù
qiān
jiā
chéng
jiāng
rào
guō
wén
chàng
guài
shí
duī
tíng
jiàn
yǒng
zhōu
yóu
wèi
shì
tiān

译文

暮色中,地面上黯淡的火烧痕迹旁,乌鸦飞掠而过,我仔细数着寒梅枝桠,却不见半朵花开。回雁峰以南三百里的永州,数千户人家像柳宗元《捕蛇者说》所记载的那样,靠捕蛇艰难谋生。澄澈江水环绕城而过,隐约传来渔歌阵阵,庭院里怪石嶙峋,简陋的官府衙门坐落其间。昔日被贬愚溪的柳宗元何必如此悲苦,永州虽偏远,却还称不上是那遥远的天涯尽头。

逐句剖析

"烧痕惨淡带昏鸦":暮色中,地面上黯淡的火烧痕迹旁,乌鸦飞掠而过,

# 惨淡:阴暗、凄惨。,烧痕:火烧后留下的痕迹,实指火耕。

"数尽寒梅未见花":我仔细数着寒梅枝桠,却不见半朵花开。

"回雁峰南三百里":回雁峰以南三百里的永州,

# 回雁峰:在湖南衡阳。传说北来大雁到此处停息,其南为永州。

"捕蛇说里数千家":数千户人家像柳宗元《捕蛇者说》所记载的那样,靠捕蛇艰难谋生。

# 捕蛇说:柳宗元在永州时写有《捕蛇者说》,此代永州城。

"澄江绕郭闻渔唱":澄澈江水环绕城而过,隐约传来渔歌阵阵,

# 郭:外城。,澄江:清澈的江水,当指愚溪。

"怪石堆庭见吏衙":庭院里怪石嶙峋,简陋的官府衙门坐落其间。

"昔日愚溪何自苦":昔日被贬愚溪的柳宗元何必如此悲苦,

# 愚溪:在零陵西南,东北流入潇水。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自号愚溪,此即指柳宗元。

"永州犹未是天涯":永州虽偏远,却还称不上是那遥远的天涯尽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永州》是宋末元初诗人陈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元初永数一带的萧条惨淡景象,寄寓了诗人自身漂泊异乡的孤寂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情韵深沉,独具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人

陈孚(1259~1309),元代诗人。字刚中,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出家为僧,后还俗,官至台州路总管府治中,所至多有善政。陈孚诗文创作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其五言古诗有简淡之风,七言律诗整丽匀和。他的作品大多记所经山川古迹,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有作品《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各1卷。著有《陈刚中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末元初,永州历经多次战乱,民生凋敝。元朝建立后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划分为四等,永州百姓被归为地位最低的“南人”,遭受更为严酷的压迫与剥削。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陈孚以出使安南副使身份途经永州,目睹当地萧条景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描绘了永州一带萧瑟荒凉景象,体现了永州自然环境的恶劣与民生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柳宗元坎坷际遇的同情,以及自身宦游天涯的落寞之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六句以“烧痕”“寒梅”“昏鸦”等意象铺陈永州荒僻萧瑟之景,尾联却陡然转折,以“永州犹未是天涯”劝慰柳宗元,将景物的荒寒与情感的旷达形成强烈反差,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自身宦游天涯的孤寂心境。用典:颔联借柳宗元《捕蛇者说》“数千家”典故,既点明永州地域,又通过前人作品映照当地民生疾苦,表达出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情景交融:以细腻笔触勾勒永州郊野荒芜、江水寒寂的萧瑟景象,继而由景及人,联想到柳宗元谪居永州的人生际遇,将自然环境的荒寒与人物命运的寂寥相勾连,寄寓了诗人对柳宗元的深切同情与自身漂泊的沧桑之感。

3. 分段赏析

湖南永州地处偏远,素被视作“南荒”之地。因其僻远的地理位置,文人墨客行至此处,往往触景生情,生出无尽惆怅。陈孚的《咏永州》在同类题材中别具一格,诗人巧妙地将柳宗元的人生际遇与诗文融入创作,寄寓自身宦游的孤寂凄凉之感。作为一首怀古之作,《咏永州》在结构上独具匠心。诗歌前六句以细腻笔触铺陈永州的荒僻之景:郊野间残留着火燎的痕迹,暮色中乌鸦绕树徘徊;梅树未绽新蕊,与三百里外的衡阳回雁峰遥相呼应;江水绕城,渔舟晚唱,而衙署庭院内怪石堆叠,空间逼仄。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永州的自然风貌,更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末两句笔锋陡转,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整首诗的结构章法与李白的《越中览古》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柳宗元曾被贬到永州十年,在此期间写下诸多饱含悲愤与无奈的诗文。如“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永州犹未是天涯”一句,看似是作者在劝慰柳宗元,实则是借柳宗元的命运宽慰自我,抒发对漂泊境遇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永州为载体,融入柳宗元谪居经历与诗文典故,勾勒出元初永州荒芜贫困之景。诗歌情景交融,既寄寓个人宦游感慨,又客观呈现彼时永州经济社会状况,兼具文学与史料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语言平易,不事雕琢,而情韵深沉。

现代苏州大学教授王英志《元明清诗词选》

# 在结构章法上和李白的《越中览古》颇为相似。诗人先是描写永州蛮荒的景物,而至诗的末尾两句则笔锋突转,和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诗人作诗的功力。

现代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郭杰、秋芙《中国文学史话·辽金元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元好问《小重山·酒冷灯青夜不眠》

下一篇:元·王哲《豆叶黄·奉报英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