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得鱼心满意足":渔夫捕到了鱼便心满意足,
# 渔得鱼:渔人钓到鱼。渔:渔夫。指隐士。
"樵得樵眼笑眉舒":樵夫砍到了柴就眼笑眉舒。
# 樵得樵:樵夫砍到柴。樵:樵夫。指隐士。
"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放下钓竿,
"一个收了斤斧":一个收起斧头,
# 斤斧:斤即斧头。斤,斧同义。
"林泉下偶然相遇":两个人在林下的水边偶然相遇。
# 林泉:山林与水泉。
"是两个不识字的渔樵士大夫":交谈起来,原来是两个不识字的打鱼砍柴的士大夫,
# 的:一说无此字。
"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他们两个笑哈哈地谈今论古。
# 笑加加:即笑哈哈。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闲适自在、无拘无束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官场复杂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平和满足、悠然自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通过“心满意足”“眼笑眉舒”这些对渔夫和樵夫神态的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现出他们在收获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之情。“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则是对渔夫和樵夫放下工具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呈现出他们劳作结束后的轻松状态,使读者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场景和心境。
3. 分段赏析
此曲开篇以“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生动勾勒渔夫樵夫形象,描绘他们劳作后满足愉悦的状态。作者路过渔村,捕捉到这一生活场景,通过“罢钓竿”“收斤斧”等细节,展现二人相遇于林泉间的平常画面。但“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一句奇峰突起,将渔樵与士大夫两个对立阶层融合,形成强烈反差。这一矛盾设定,既映射出元代文人在高压统治下被迫归隐的无奈,也暗含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文人身份与渔樵处境的错位,凸显出识字无用、怀才不遇的悲凉,深刻揭示了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困境。“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看似展现渔樵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实则饱含作者深沉的情感。在元蒙统治下,文人报国无门、仕途失意,“古既不可得,今亦不可攀”,只能空谈古今。这“笑加加”并非真正的欢愉,而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宽慰,是看破红尘后的故作旷达。表面的谈笑风生,掩盖着内心无法言说的苦闷与悲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现实的不满、对命运的悲叹,以及难以排遣的失落情绪,使整首作品在闲适表象下,涌动着悲愤的暗流。
# 此曲写读书人沉沦下僚,隐迹林泉,钓鱼打柴,各有所得;偶然相遇,笑加加即笑哈哈地谈今论古,乐在其中,心满意足。用矛盾律反映出元代知识分子地位卑下。此曲幽默中有愤激,超脱中含沉郁。
现代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世杰《元曲大辞典》
# 此曲恬淡平易,宛如一幅风俗画。曲中也寄寓着作者对林泉渔樵生活的向往,隐含着作者对时世的态度。
现代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上一篇:元·侯善渊《洞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