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流水水溪云":一条溪水潺潺流淌,溪水上飘着如云的雾气,
# 水溪云:水溪上笼罩阴云。
"雨霁山光润":雨过天晴,山间的景色显得格外润泽,
"野鸟山花破愁闷":野鸟啼鸣、山花绽放,驱散了我心中的愁闷。
# 愁闷:忧愁苦闷。
"乐闲身":享受这闲适的生活,
"拖条藜杖家家问":我拄着藜杖,挨家挨户地去打听。
"问谁家有酒":询问谁家有美酒,
"见青帘高挂":只见那青色的酒旗高高挂起,
# 青帘:酒旗。
"高挂在杨柳岸杏花村":高高地挂在杨柳依依的岸边、杏花盛开的村庄。
"世间惟有酒忘忧":这世上只有酒能让人忘却忧愁,
"酒况谁参透":但喝酒的滋味和其中的门道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呢?
"酒解愁肠破僝僽":美酒能够化解我忧愁的愁肠,破除我那淡淡的哀愁。
"到心头":美酒下肚,来到心头,
"三杯涤尽胸中垢":三杯酒就涤净了我胸中的污垢。
"和颜润色":使容颜和气色变得温润,
"延年益寿":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一醉解千愁":一醉能解除众多忧愁。
1. 分段赏析
这首小令围绕“消遣”主题展开,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活动的描写,以及对酒的议论,传递出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与借酒解愁的人生感悟。开头三句“一溪流水水溪云,雨霁山光润,野鸟山花破愁闷”描绘了一幅清新的山野图景。“一溪流水”与“水溪云”重叠,写出溪水潺潺、云影倒映的灵动;“雨霁山光润”点明雨过天晴后,山峦被雨水洗得清亮的湿润质感;“野鸟山花”则以鸟鸣花香的生机,直接“破”开了人心头的愁闷,自然景物的鲜活与美好,成为消解愁绪的起点。接着“乐闲身,拖条藜杖家家问”转向人物活动。“乐闲身”三字直述主人公闲适自在的心境;“拖条藜杖”是老年人的典型装扮,画面感十足;“家家问”则通过“问”的动作,表现出他急切寻找酒的憨态,将“乐闲”具体化为对饮酒的期待,平凡中带着趣味。“问谁家有酒,见青帘高挂,高挂在杨柳岸杏花村”进一步推进寻酒过程。“青帘”即酒旗,是古代酒肆的标志;“杨柳岸杏花村”化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经典意象,既点明酒肆的位置,又以杨柳依依、杏花绽放的春日美景,烘托出寻酒时的愉悦氛围。三句层层递进,将“问酒”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世间惟有酒忘忧,酒况谁参透?”由景及情,转入对酒的议论。“惟有酒忘忧”直抒胸臆,点出酒在消解愁绪上的独特作用;“谁参透”以设问引发思考,暗示酒中蕴含的人生滋味值得品味。“酒解愁肠破僝僽”承接上文,具体说明酒能舒缓愁闷、驱散烦忧;“到心头,三杯涤尽胸中垢”则用“三杯”的数量与“涤尽”的动作,形象地写出酒对内心的净化——几杯酒下肚,心中的郁积仿佛被清洗一空,语言直白却富有画面感。结尾“和颜润色,延年益寿,一醉解千愁”总结酒的好处:“和颜润色”写饮酒后的精神状态,“延年益寿”延伸到对健康的益处,“一醉解千愁”则收束全篇,呼应开头的“破愁闷”,强化了借酒消遣、寻求内心安宁的主题。全曲语言通俗自然,从景到人,从行动到议论,层层铺展,将“消遣”的意趣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传递出平凡生活中简单的快乐与豁达。
上一篇:元·韩奕《独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