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rén
zhī
zhè
dōng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huán
jīng
kǒu
jūn
zhè
dōng
yóu
fēng
zhōu
guān
liǎng
bìn
qiū
chū
jiāng
shuǐ
jìn
jiē
àn
chǔ
shān
chóu
míng
xiāng
chù
wéi
dēng
běi
lóu

译文

我北上赴京口,而君却要向下浙东,渐行渐远。风雨之夜,孤舟一片,山长水阔,愁思染成两鬓秋色斑斑。溯江而上,吴水已尽,岸边叠嶂,重重楚山。故人远别,相思何限,北固楼头情思绵绵无边。

逐句剖析

"我还京口去":我北上赴京口,

# 京口:古城名。三国时吴国孙权置京口镇,两晋、南朝时为都城建康的北方门户。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君入浙东游":而君却要向下浙东,渐行渐远。

"风雨孤舟夜":风雨之夜,孤舟一片,

# 雨:一作物。

"关河两鬓秋":山长水阔,愁思染成两鬓秋色斑斑。

# 鬓:面颊两边靠近耳部的头发。,关河:山岳河川。河,一作山。

"出江吴水尽":溯江而上,吴水已尽,

# 吴水:江浙一带的河流。

"接岸楚山稠":岸边叠嶂,重重楚山。

# 稠:层层密密。,楚山:泛指京口一带的山。,接:一作绝。

"明日相思处":故人远别,相思何限,

"惟登北固楼":北固楼头情思绵绵无边。

# 北固楼:又名北顾亭、北固亭,在今镇江市东北的北固山,临江建造,为当地名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人之浙东》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写自己返回京口,友人却前往浙东,两人就此分别。风雨之夜,友人独乘孤舟远去,山长水阔的阻隔让诗人愁思满怀,连鬓发都似染上秋色。后四句想象友人旅途的遥远,吴地的水路尽头,楚地的群山连绵,而自己只能在北固楼上独自思念。全诗通过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的愁绪与对友人的牵挂写得深沉动人,既有传统送别诗的缠绵,又透出诗人特有的洒脱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当时诗人任职于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但诗并非作于京口。根据诗中第五、六句的内容来看,他们分别的地点可能是在苏州。这首诗应是诗人因公务离开京口,途中经过苏州时,为送别友人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的五言律诗,诗中交代了诗人与友人各自去向,以及后会难期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牵挂,抒发了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这首诗中借景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风雨孤舟夜,关河两鬓秋”,夜里风雨交加,一叶孤舟在江上飘泊,这样的景象,不只是写实,更烘托出别离时的凄凉心境。船行风雨中,心绪如江水难平,而“关河两鬓秋”更借壮阔的山河和斑白的鬓发,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苍老,将自然景物与离愁别绪紧密结合,情景浑然一体。首尾呼应:开篇“我还京口去,君入浙东游”点明二人行路相反,别离在即,最后“明日相思处,惟登北固楼”又收束于京口,诗人将登楼远望,思念友人,回到了最初的分手之地。这样形成首尾呼应,使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含蓄。虚实结合:“出江吴水尽,接岸楚山稠”,实写长江吴地的水路尽头,虚写楚地群山的连绵,由眼前送别延伸到对友人远途的想象。在虚实转换中加深对友人旅途的牵挂。正衬:“明日相思处,惟登北固楼”,自古以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在北固楼抒写壮志豪情,寄托远大的抱负。而诗人登上北固楼是怀念远方的友人,既不乏缠绵深渺的离情别绪,又能不为单纯的离愁所累,衬托出诗人别有一番超脱、高旷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我还京口去,君入浙东游”,起笔质朴平实,字句皆明白如话,全无雕琢痕迹。然而,在格律严谨、声韵和谐且意蕴深邃的律诗体系中,这般直白简易的表述实则别具一格。乍读此二句,读者便仿佛能在这看似平凡的语句间,隐隐捕捉到一股潜藏的不凡气势,这股气势如同暗流涌动,在后续诗句之中呼之欲出,似要奔腾而来。颔联“风雨孤舟夜,关河两鬓秋”,并没有直接写离情,而是转而写别后的情形。两人分路而行,一个北上,一个东去,从此隔水隔山,各自漂泊。诗人身在舟中,风雨之夜,只能望着江天星光,默默为友人牵挂祈愿。他的心也像这只孤舟一样无依无靠,随着风浪漂流,愈发觉得年华老去。“关河”一词并不指哪一个具体地方,而是说江山阻隔,道路遥远,两人再见也不知是何年何月。颈联“出江吴水尽,接岸楚山稠”,写友人所去之地愈加偏远,眼前是水尽山来,越走越难。这既是对友人旅途的想象,也是写久别之后难得一见的惆怅。“吴水”“楚山”既点明所至之地,也暗含诗人的情感。江水浩渺,好比离思绵长;楚山重重,又像心中烦乱的愁绪。一个“接”字写出了友人初到异地时的陌生与不适,山水扑面而来,脚下之地虽是实处,心里却一时无着。尾联“明日相思处,惟登北固楼”,收得自然而有深意。北固楼是江边高处,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志士抒怀的地方。诗人登楼,不是单纯地伤别,而是望远思人,把满怀的牵挂寄托于眼前风物。这份情意虽深,却不缠绵,而是带着一点开阔和高远。他不是沉溺在离别的悲情中,而是希望彼此都能以志向自勉。尾联看上去与前文略有转折,实则前后呼应,使全诗感情有起有伏,不仅写出了离情,也流露出诗人心中那份沉稳与开朗。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读来自然流畅,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作为一首写别友的诗作,萨都剌的这首诗能在送别的惆怅中写出几分洒脱与从容,不落文人惯有的哀怨窠臼,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表现了和友人诚挚深厚的情义和依依惜别的心态。“风雨孤舟夜,关河两鬓秋”是人们历来称赏的佳句。

江苏大学教授刘达科《辽金元诗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方夔《晚眺》

下一篇:元·王冕《泊聊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