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莫羡天池鹏":遨游不要问南海大鹏,
# 天池鹏:南海大鹏鸟,语出《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归莫问辽东鹤":归去不要问辽东仙鹤。
# 辽东鹤:指传说中的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事见旧题东晋·陶潜《搜神后记》)。
"人生万事须自为":人生都须自作自为,
"跬步江山即寥廓":哪怕每次仅仅迈出的是半步,长久积累,就可以进入一个宽广的世界。
# 寥廓:广远,空阔。,跬步:半步。跨出一脚;后引申为举步、迈步此处前后两解皆通。
"请君得酒勿少留":希望你得到美酒不要少饮,
"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和我一起痛饮看这王氏能远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待到微醺时小心翼翼的捧着吴地利剑,
# 勾吴匣中剑:春秋时吴国以善造剑(有干将、莫邪等)著称故后人常借吴剑来称宝剑。勾吴:即吴国。
"斫断千秋万古愁":斩断那千秋万代的愁怨。
"沧溟朝旭射燕甸":旭日东升,光照燕京城郊,
# 燕甸:元大都的郊野。燕:元大都古为燕地。,朝旭:朝阳。,沧溟:大海。
"桑枝正搭虚窗面":繁茂的桑枝重重叠叠好似掩映窗棂的窗面。
# 虚窗:指能远楼的窗子。虚:窗为屋之敞洞,故称“虚。,桑枝:扶桑(神话中长在东方日出处的神树)的树枝。
"昆仑池上碧桃花":昆仑池上的碧桃花开正艳,
# 昆仑池上碧桃花:传说神仙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有瑶池,种有仙桃,三千年一开花。昆仑池,传说西王母所居宫阙,“左带瑶池,右环翠水”。见《太平广记》卷五十六引《集仙录》。
"舞尽东风千万片":东风吹过千千万万的花瓣在空中飘舞。
"千万片":可是那千千万万片桃花,
"落谁家":究竟落在谁家呢?
"愿倾海水溢流霞":希望能将那滔滔不绝的海水化作美酒,饮之不尽。
# 流霞:传说中神仙的饮料名,“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东汉·王充《论衡·道虚》)。
"寄谢尊前望乡客":寄语酒樽之前思乡的朋友,
# 尊前:饮席前。尊,通“樽”,酒杯。,寄谢:传告。谢,告诉。
"底须惆怅惜天涯":那何须惆怅伤感呢。
# 底须惆怅惜天涯:此句意为,何必为远离家乡浪迹天涯而惆怅、悲哀呢!底须:何须。惜,哀伤。
范梈(pēng)(1272—1330)元代官员、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王氏能远楼》是一首抒情哲理诗。此诗借与友人登楼痛饮的场景,抒发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超脱尘世的高情逸志。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描绘登楼所见朝阳普照、桑枝掩窗的晨景,但“桑枝”暗含扶桑神树传说,将现实光影转化为神话意象。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游莫羡天池鹏”至“跬步江山即寥廓”“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开篇突兀,以“天池鹏”“辽东鹤”两种传说(分别出自《庄子》与陶渊明诗)暗喻人生追求的虚妄。诗人认为,与其羡慕神鸟的逍遥或仙人的归隐,不如直面现实,强调“人生万事须自为”——即通过自身努力在有限境遇中开拓心境,而非依赖外物。后句“跬步江山即寥廓”进一步深化此意:即便只是半步的积累,精神上的自为也能让方寸之地显得广阔。此四句以六言句式起势,节奏明快,打破传统诗歌的婉转含蓄,直接点明“精神超越”的核心主题。第二段:“请君得酒勿少留”至“斫断千秋万古愁”诗人邀友痛饮于能远楼,以“醉捧勾吴匣中剑”的夸张动作,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可斩断的实体。其中“醉捧”二字既显豪情,又暗含孤傲——借酒消愁并非沉溺,而是以主动姿态反抗世事变化无常。此句化用李白“抽刀断水”的意象,但反其消极为积极:李白以刀断水喻愁绪难断,范梈则以剑斫愁显斩截之力,语气更为果决,体现元代文人直面困境的勇气。第三段:“沧溟朝旭射燕甸”至“底须惆怅惜天涯”由酒及景,展开宏阔想象。前四句写实景:海上朝阳映照燕京郊野,桑枝轻拂楼窗,画面明丽却暗藏时间流逝(“桑枝”呼应“扶桑”神话,隐喻日升月落)。后四句转写虚境:昆仑池上碧桃纷飞如雨,花瓣散落无定,最终以“愿倾海水溢流霞”的桀骜不驯的姿态——将海水化酒,既呼应前文痛饮之豪情,又以“流霞”(仙酒)的意象消解乡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涉及的范围广,使用的意象多。时间上,从古代到现在,往前追溯千年,下到如今,涵盖范围广,变化快;空间上,从天上到地下,从神仙世界的虚幻景象到人间的平常环境,各种奇异的景象,说出现就出现,说消失就消失。时间和空间结合,各类意象不断出现,变化大,替换多,速度快,让整首诗读起来连贯流畅,有光彩流动的感觉,给人有气势且丰富的艺术体验。而且句子结构长短不一,通过换韵,变化灵活,形成了起伏大、开合幅度大的气势,把内心的情感和豪迈的话语,表达得很充分,有抒发的畅快。揭傒斯评价他的诗说:“像秋天天空中的云,晴天里的雷雨,变化多端,不受约束。又像山中修道的人,不吃五谷学道,身体瘦削但神情自然。又像猛鹰飞过原野,单独的鹤鸣叫,周围没人,一片碧绿延伸万里。”(《范先生诗序》)现在看这首诗,确实像他说的那样。
# 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明胡应麟《诗薮》
# 范德机在元以诗名天下,编集唐人诗以为格式于李杜二家尤为用力。虞集曾不无贬抑地说他是“唐临晋帖”,胡应麟回护道:“唐临晋帖,近而肖也。”我们看他这首诗,实出人于太白长吉之间,既挥洒自如,又绚丽多彩,然其情辞皆从胸次流出,不是摹拟者所能及的。善临帖者,应有一定创意。唐人临王羲之《兰亭序》数家,不是各具风采么?范德机此诗好处,又岂“肖”字而已。
不详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
# 本诗痛感人生变幻,世事无常。气宇超迈意象飞翔,近乎李白苏轼诗的豪放风格。
不详上海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刘明浩《宋元诗观止》下册
# 此诗为作者高楼畅饮之后所作,表达仙界难达,仙事难为,唯尊前一醉,万愁俱消的豪情与逸兴。情怀超迈,气势高扬,一气贯注,淋漓酣畅,顾得李太白歌行之遗韵。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文学教授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
# 本诗表达了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与时不我待、随境而安的情绪。用笔随意挥洒,写登楼而不坐实登临所见,而是任感情所至,借题发挥,跳荡不羁,气势雄阔,是元人学李白歌行的代表作。
不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古诗观止》
上一篇:元·张雨《如梦令·绿锦峰峦似绣》
下一篇:元·马钰《长思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