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吹笛秋风外":知道是什么人在秋风里吹起竹笛,
"北固山前月色寒":北固山在夜色里清晰可辨,冷冷的月光让人遍体生寒。
# 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故称“北固”。
"亦有江南未归客":还有身在江南不能回家的北方过客,
"徘徊终夜倚阑干":整夜徘徊,只能倚在栏干边,望月怀念亲人和家乡。
# 阑干:指代栏杆。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它描绘了秋夜这一特定时间,以及北固山这一地点,勾勒出秋风外笛声悠扬、北固山前月色清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刻画了诗人自己作为江南未归客,整夜徘徊、倚靠着阑干的形象,体现出诗人内心因思乡而产生的纠结与愁绪,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愁。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秋风”一词巧妙呼应题目,点明时令为秋。“吹笛”则与标题里的“闻笛”紧密对应。秋风瑟瑟,带来丝丝寒意,与此同时,那随风飘来的笛声,以及洒下清辉的月色,似乎也都裹挟着阵阵冷意。缥缈的笛音,于秋风中若隐若现;幽静的远山,在夜色里朦胧可见;清冷的月色,如水般倾洒大地。如此情境,极易撩拨起人们内心的怀想。即便秋风中传来的笛声并非专为离别而奏,可在这秋意浓浓的氛围里,也难免会触动心中那根伤感的弦。至于诗的后两句,“倚阑干”这一动作,在诸多诗词中,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凭栏观景时的孤寂场景。当一个人孤零零地倚靠在阑干旁,那份寂寞与凄冷不言而喻,这便是为何诗词中常有“独自莫凭栏”之类的表述。此处或许化用了苏轼词的意境:“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蝴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在这秋月高悬、清辉四溢的夜晚,诗人静静地倚着阑干,耳畔传来的笛声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思乡的闸门,使那满腔的思乡之情如潮水般难以平息。
3. 作品点评
《秋夜闻笛》仅以简洁的四句诗,便勾勒出一个完整且动人的意境。秋夜深沉,悠悠笛曲自远方袅袅传来,瞬间触动了作者心底那缕思乡的愁绪。抬眼望去,夜色中的北固山朦胧伫立,作为离家客居江南的游子,此刻已被乡愁紧紧缠绕,辗转难眠,整夜沉浸在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这首诗看似只是平淡叙述。“闻笛”这一寻常小事所引发的种种思绪,但正是在这特定场景下自然滋生的乡愁,触动了每一个漂泊在外之人的心弦。萨都剌年少时,即便习惯漂泊,却也会感慨“虽云少年惯作客,便觉此日难为情”,试图压抑、掩饰内心的思乡之情;待至年老,历经宦游沧桑,发出“宦游既知离别苦,何如拂衣归故乡”的喟叹,流露出饱经漂泊后强烈的叶落归根之愿。而此时正值中年的诗人,一句“徘徊终夜倚阑干”,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将那被思念家人的情感深深折磨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中语言质朴简洁,所运用的秋风、笛声、月色等意象也并非独具新意,然而,这首诗却经得起反复品味。它以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人心,极易引发客居他乡之人的共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萨都剌诗歌清新秀丽的独特风格。
# 这是一首写天涯倦客,四海飘流的诗。首句应题,第二句点出夜字,三、四句感物抒怀,表现了羁旅愁思。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教授丁文庆《回回古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