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苔丛筱路萦回":长满青苔的小路旁丛生着细竹,曲折蜿蜒,
"绕涧新栽百树梅":沿着山涧新种了上百株梅树。
"花落不随流水去":凋落的梅花不随流水飘零,
"鹤归常带白云来":仙鹤归来时,常常带来缭绕的白云。
# 归:一作飞。
"买山自得居山趣":买下山林,独享隐居山野的乐趣,
"处世浑无济世材":身处世间,却无匡时济世的才能。
# 材:一作才。
"昨夜月明天似洗":昨夜月色澄明,天空如水洗般清澈,
# 洗:一作水。
"啸歌行上读书台":我长啸高歌,漫步登上读书台。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隐逸诗。诗歌描绘了梅花屋周围清幽的山水环境和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表面自谦“处世浑无济世材”,实则以反语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展现了其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肯趋时媚俗的傲骨。
2. 写作手法
反语:诗中“处世浑无济世材”一句,表面是诗人对自身能力的“否定”——称自己毫无经世济国之才,看似自谦甚至自嘲。实则是反语,暗含对元代末年黑暗现实的激愤与失望,真正意在表明自己虽怀有济世之才,却未获知遇,只得隐居荒野,读书吟咏。结合诗后的题记一同品读,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孤芳自赏的情怀,以及不肯随波逐流、趋时媚俗的傲骨。象征:诗中“绕涧新栽百树梅”一句,以“新栽百树梅”的动态场景开篇,看似写种梅的过程,实则以“梅”为象征,暗指诗人对自我品格的塑造与坚守。梅花素以“凌寒独开”“孤标傲世”著称,王冕一生爱梅、画梅,更以“墨梅”自况。此处“新栽百树梅”,既是隐居生活的实际场景,更是象征诗人不愿趋附世俗、始终保持清白高洁的品格。白描:首联“荒苔丛筱路萦回,绕涧新栽百树梅”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居环境的自然景象:长满青苔的小路、丛生的细竹、蜿蜒的山涧和新栽的梅树。不加修饰的直陈其景,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山居图。“昨夜月明天似洗”同样运用白描,仅用七个字就描绘出月夜澄澈的景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首句以“荒苔”“丛筱”“萦回路”勾勒出梅花屋的环境——幽僻、荒寂却生机盎然。“荒”“丛”二字强化了山居的原始感,“萦回”则写出路径的曲折,暗合诗人远离尘嚣的心境,为全诗奠定清冷高逸的基调。次句中“绕涧”承接上句的“路萦回”,写溪水环绕;“新栽百树梅”则点题“梅花屋”,以“新栽”可见诗人对梅花的珍视。梅树环绕溪水,既显自然之趣,又暗含“以梅为邻”的雅致,为后文咏梅铺垫。颔联首句中“花落”本易引发伤春之情,但“不随流水去”笔锋一转,赋予梅花孤傲的品格——它不愿随波逐流,宁肯零落成泥,也要坚守自身的高洁。此句托物言志,以梅喻己,暗示诗人不愿妥协世俗的人生态度。次句中“鹤”是隐逸的象征(如“驾鹤成仙”),“白云”亦代表超脱尘俗的境界。“带”字妙趣横生,仿佛仙鹤归来时,特意衔来白云相伴,画面轻盈灵动,进一步渲染梅花屋的空灵与诗人的超然心境。颈联“买山自得居山趣”中“买山”化用典故(《世说新语·排调》中支遁买山隐居),直抒对山居生活的满足。“自得”二字强调这种乐趣无需外求,是内心与自然的契合,体现诗人对世俗功利的淡泊。“处世浑无济世材”中“浑无”看似自嘲,实则是诗人的自我解嘲与清醒认知。他并非真无“济世材”,而是看透官场污浊,不愿同流合污。此句与上句“居山趣”形成对照,以“无材”反衬“有节”,强化隐逸选择的必然性。尾联“昨夜月明天似洗”中“月明”“天洗”描绘出雨后初晴的夜空,澄澈如洗,境界空明。此句既是实写环境,也暗含“心若明镜”的禅意,为尾联的“啸歌”铺垫出超脱的氛围。“啸歌行上读书台”中“啸歌”是古人抒发胸臆的方式(如阮籍《咏怀诗》中“啸歌伤怀”),“读书台”则是诗人精神的归宿。诗人吟啸着走向读书台,既有闲适之趣,更显坚守自我、以诗书自娱的人生境界,收束全诗于洒脱与自足。
上一篇:元·王冕《离别吟》
下一篇:元·刘敏中《清平乐 白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