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江楼上一徘徊":在舜江楼上徘徊伫立,
"四面云山锦障开":四面的云山像锦绣屏风般豁然展开。
"于古岂徒贤二相":自古以来,此地岂止出了两位贤能的宰相,
"只今睍可致三台":如今看来,也分明能造就位列三台的重臣。
"月明鼓角空中起":明月高悬,鼓角声从空中回荡而起,
"风静波涛地底回":风势平静,江涛却似从地底翻涌回旋。
"别驾清名动乡国":别驾大人的清美名声早已震动乡里,
"金鞍五马望重来":愿您骑着金鞍宝马、驾着五马豪车,能再次到来。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舜江楼四周壮丽的景象,赞颂了楼阁承载的治世功勋,又寄托了对贤能之士重振家国的深切期待。
2. 写作手法
用典:“于古岂徒贤二相,只今睍可致三台”运用“三台”典故,“三台”本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代指贤能治世之才,诗中借指舜江楼所在地古往今来皆有贤才,既赞楼阁历史意义,又表达对贤能治世的期许;“别驾清名动乡国,金鞍五马望重来”运用“五马”典故,“五马”代指太守等高官,诗中以“金鞍五马”颂“别驾”清名,表达对贤官重来的盼望。对偶:“于古岂徒贤二相,只今睍可致三台”,“于古”对“只今”时间对仗,“岂徒”对“睍可”语气呼应,“贤二相”对“致三台”人事对仗,以工整的时空与人事对照,凸显舜江楼跨越古今的贤才汇聚之意,赞颂其历史厚重感;“月明鼓角空中起,风静波涛地底回”,“月明”对“风静”自然景象,“鼓角”对“波涛”声响意象,“空中起”对“地底回”空间方位,通过动静、上下的立体对仗,展现楼阁周边月明风静时鼓角与波涛交织的雄浑画面,营造出壮阔深邃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舜江楼上一徘徊,四面云山锦障开”从登楼场景切入,以作者登楼徘徊的视角,描绘出四周云山如锦绣屏障般展开的开阔景象。诗人登临舜江楼独自徘徊,眼前云雾缭绕的山峦如展开的锦绣屏障。通过“徘徊”体现流连忘返之态,“锦障”以比喻手法将云山比作华丽帷幔,既展现自然壮美,又暗含对眼前景色的赞叹。此联以静景起笔,为全诗铺垫开阔意境。颔联“于古岂徒贤二相,只今睍可致三台”借用“二相”(伊尹、吕尚等贤相)和“三台”(代指高位重臣)的典故,暗含对历史上治世能臣的追思。由景及人,上溯历史贤臣,下赞当世英才。通过古今对比,凸显对贤能之士的推崇。“岂徒”“可致”等词强化赞颂语气,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暗含对现实人才的期许。颈联“月明鼓角空中起,风静波涛地底回”转入动态描写:明月朗照中鼓角声自天际传来,风平浪静时波涛声却似从地底回荡。视听结合,“鼓角”象征战事或政令,“波涛”暗喻民心涌动。以声衬静,凸显江楼夜景的深邃与壮阔,隐含对时局动静的关注。尾联“别驾清名动乡国,金鞍五马望重来”聚焦人物形象,赞颂别驾清廉声名远播,以“金鞍五马”的华贵仪仗象征其地位,末句“望重来”既表达对其重返的期盼,亦暗含对贤才再度降临、振兴乡邦的期望。全联以人事收束,升华主题,体现对家国治理的关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收录在王冕的《竹斋集》中,是研究元代律诗与江南建筑文化关联的重要文献。诗里“月明鼓角”“风静波涛”等句子,极具画面感,后世常引用它们来描绘江楼的优美景致。
下一篇:元·马钰《南柯子·无使名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