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家私弃了":把家产都抛弃了,
"向山间林下":走向山林深处;
"竹篱茅舍":住着竹篱环绕的茅草屋,
"看红叶黄花":观赏红叶与黄花。
"待学那邵平":想要学习那邵平,
"邵平多种瓜":邵平他多种瓜田;
"闷采茶芽":烦闷时采摘茶芽,
"闲看青松猿戏耍":闲暇时看青松间猿猴嬉戏玩耍。
"麋鹿衔花":麋鹿衔着鲜花,
"舟横在古渡":小船横在古老的渡口。
"古渡整钓槎":在古渡口整理钓鱼的木筏,
"夕阳西下":直到夕阳西下;
"把《黄庭》《道德》都看罢":把《黄庭经》《道德经》都研读完毕,
"别是生涯":这便是别样的人生啊。
"将茅庵盖了":将茅庵搭建起来,
"独木为桥":用独木当作桥梁。
"提一壶好酒":提着一壶好酒,
"闲访渔樵":随意走访渔夫和樵夫。
"洞门儿半掩":洞门半开半掩,
"半掩无锁钥":半掩着也不用锁钥;
"白云笼罩":白云笼罩四周,
"香风不动松花落":微风轻拂松花飘落。
"平生欢笑":一生欢笑不断,
"松林下饮酒":在松林下饮酒。
"饮得沉醉倒":喝得大醉倒地,
"山声野调":听着山声野调入梦乡;
"衲被蒙头直到晓":用僧袍蒙头睡到天亮,
"有甚烦恼":还有什么烦恼呢。
"不贪名利":不贪图名利,
"休争闲气":也不争无谓的闲气;
"将襕袍脱下":脱下官袍,
"宣敕收拾":收起皇帝的诏书。
"金银垛到":就算金银堆积,
"垛到北斗齐":堆积得和北斗星一样高;
"都成何济":又有什么用呢,
"过了一日无一日":过了一日便少一日。
"谁落便宜":谁能真正占得便宜,
"有钱不使":有钱却不花。
"不使图甚底":不花图个什么呢?
"谁是呆痴":谁才是傻瓜?
"儿孙自有儿孙力":儿孙自有儿孙的本事,
"悔后应迟":等后悔就来不及了。
"将簪冠戴了":将簪冠戴上,
"麻袍宽超":穿着宽松的麻袍;
"拖一条藜仗":拖一根藜木拐杖,
"自带椰瓢":自带椰壳水瓢。
"沿门儿花得":挨家挨户地生活,
"花得皮袋饱":能让肚子吃饱;
"傍人休笑":旁人莫要嘲笑,
"甘心守分学修道":我甘心安分修道。
"乐乐陶陶":乐乐陶陶,
"春花秋月":赏尽春花秋月。
"秋月何时了":秋月何时会消逝?
"心中欢乐":只要心中欢乐;
"且自清闲直到老":且自清闲到老,
"散诞逍遥":自在逍遥便好。
1. 分段赏析
第一曲:“将家私弃了,向山间林下”两句开篇点明主旨,表明抛开世俗家产,投身山林的决心。一个“弃”字,干脆利落地展现出与尘世生活决裂的果敢;“向”字则生动描绘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为整首曲子奠定了归隐的基调。“竹篱茅舍,看红叶黄花”描绘出隐居后的居住环境和所见之景。“竹篱茅舍”勾勒出质朴简陋的居所,充满自然野趣;“红叶黄花”以鲜明的色彩,展现出山林间绚烂的秋日景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体现出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待学那邵平,邵平多种瓜”借用邵平种瓜的典故,表达效仿古人,在田园中躬耕劳作的愿望。通过引用典故,增添了文化底蕴,同时也暗示自己愿如邵平般,在平凡的农耕生活中找到人生乐趣。“闷采茶芽,闲看青松猿戏耍”具体描写隐居后的日常活动。“闷”“闲”二字,将采茶、观猿的行为赋予了随性自在的意味。闷时就去采茶,闲暇便赏青松、观猿戏,生动展现出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麋鹿衔花,舟横在古渡”两句以灵动的笔触描绘山林间的画面。“麋鹿衔花”充满诗意与奇幻色彩,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舟横古渡”则展现出静谧、闲适的氛围,凸显出隐居之地的清幽与安宁。“古渡整钓槎,夕阳西下”承接上句,描绘在古渡口整理钓舟,直至夕阳西下的场景。“整钓槎”体现出悠然的生活节奏,“夕阳西下”不仅点明时间,还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而略带苍茫的色彩,烘托出闲适恬淡的心境。“把《黄庭》《道德》都看罢,别是生涯”表明在隐居生活中研读道家,开启别样人生。阅读《黄庭经》《道德经》,体现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别是生涯”则强调这种远离世俗、专注精神修养的生活,与以往截然不同,充满独特韵味。第二曲:“将茅庵盖了,独木为桥”继续描绘隐居生活的建设场景。“盖茅庵”“架独木桥”,展现出在山林中自力更生、构建居所的过程,凸显出隐居生活的原始与质朴,也透露出一种自给自足的成就感。“提一壶好酒,闲访渔樵”刻画了隐居者的社交生活。提着好酒,随意拜访渔夫樵夫,“提”“访”两个动作,生动展现出轻松、自在的状态,体现出与质朴的山野之人交往的乐趣,进一步强化了闲适的生活氛围。“洞门儿半掩,半掩无锁钥”细致描写居住环境的细节。“半掩”“无锁钥”,既表现出居所的简陋,也透露出一种毫无防备、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展现出隐居者内心的坦荡与对环境的信任。“白云笼罩,香风不动松花落”以优美的笔触描绘周围环境。“白云笼罩”营造出如梦似幻的仙境氛围,“香风不动松花落”则从嗅觉和视觉角度,细腻展现出静谧、清幽的场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凸显隐居之地的超凡脱俗。“平生欢笑,松林下饮酒”概括了隐居生活的欢乐时光。在松林下开怀畅饮,尽情欢笑,“平生欢笑”表达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喜爱,“松林下”的场景更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洒脱。“饮得沉醉倒,山声野调;衲被蒙头直到晓”进一步描写饮酒后的状态。喝醉后倒头便睡,听着山间的声音,盖着僧袍般的被子睡到天亮,“沉醉倒”“直到晓”,生动展现出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生活状态,体现出远离世俗烦恼的自在。“有甚烦恼”以反问的语气,强调隐居生活无忧无虑,与前文所描绘的种种生活场景相呼应,突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与惬意,点明这种生活的魅力所在。第三曲:“不贪名利,休争闲气”直接表明人生态度,开宗明义地表达出对名利和无谓争斗的摒弃。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出超脱世俗的豁达心境,为后文进一步阐述观点做铺垫。“将襕袍脱下,宣敕收拾”用具体行为象征告别官场。“襕袍”代指官服,“宣敕”代表皇帝的诏令,脱下官服、收拾诏令,形象地表现出脱离仕途、回归平凡生活的决心。“金银垛到,垛到北斗齐;都成何济,过了一日无一日”通过夸张的手法,说明即便拥有堆积如山的金银,也没有实际意义。“垛到北斗齐”极言财富之多,而后以反问指出再多财富也无法留住时光,体现出对财富的清醒认识和对虚无缥缈之物的不屑。“谁落便宜,有钱不使。不使图甚底?谁是呆痴”以连续的问句,强调对金钱的正确态度。认为有钱就该使用,不使用便是不明智,进一步批判了守财奴式的行为,表达出及时行乐、不被金钱束缚的观念。“儿孙自有儿孙力,悔后应迟”以通俗的语言,阐述对儿孙的态度。主张儿孙自有他们的能力和命运,不必过度操心,若过度干预或为儿孙积累财富而劳心费力,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处世智慧。第四曲:“将簪冠戴了,麻袍宽超;拖一条藜仗,自带椰瓢”描写装扮和行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形象。戴上簪冠,穿着宽松的麻袍,拖着藜杖,带着椰瓢,看似怪异的装扮,实则透露出一种不拘小节、随性自在的气质,与传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沿门儿花得,花得皮袋饱”描述一种乞讨为生的生活方式。“沿门儿花得”直白地写出挨家挨户乞讨,“花得皮袋饱”则形象地表明能够满足温饱,这种看似落魄的生活,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坦然自在。“傍人休笑,甘心守分学修道”回应他人可能的嘲笑,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在乎他人的眼光,甘愿安分守己地修道,“傍人休笑”体现出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坚定,“学修道”则点明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精神追求。“乐乐陶陶,春花秋月。秋月何时了?心中欢乐;且自清闲直到老,散诞逍遥”以欢快的语言,描绘出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期许。“乐乐陶陶”直接抒发快乐之情,“春花秋月”借美景烘托心境,最后强调要一直保持清闲,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表达出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上一篇:元·姬翼《传言玉女·觌面相逢》
下一篇:元·长筌子《绛都春·侵寻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