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nóng
shì
jiāng
nán
yóu

朝代:元作者:赵孟浏览量:3
nóng
shì
jiāng
nán
yóu
mào
qīng
xié
xíng
dōng
fēng
luò
jìn
yáng
huā
chūn
mǎn
fāng
cǎo
chóu
qiān
shàng
lán
zhōu
rén
zuì
qīng
shān
xiāng
yìng
shuāng
é
cuì
wàn
qǐng
guāng
shàn
shēng
chuī
xià
xiāng
lèi

译文

我是这江南浪荡才子,穿着闲居的常服,在这春风中尽情玩乐。杨花已经落尽,春天将尽,大地铺满春色,茂盛的芳草连绵千里,引发我的愁绪。被人搀扶着登上小船,我已有了几分醉意,看到暮色斜阳下,青山相对,宛如美女之眉黛。船上的人正在湖光山色的掩映下,载歌载舞,一派欢乐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我却不禁潸然泪下。

逐句剖析

"侬是江南游冶子":我是这江南浪荡才子,

# 侬:古吴语,指我。

"乌帽青鞋":穿着闲居的常服,

# 乌帽青鞋:闲居的常服。唐杜甫《相从行赠严二别驾》:“乌帽拂尘青螺粟。”

"行乐东风里":在这春风中尽情玩乐。

"落尽杨花春满地":杨花已经落尽,春天将尽,大地铺满春色,

"萋萋芳草愁千里":茂盛的芳草连绵千里,引发我的愁绪。

# 萋萋芳草愁千里:《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扶上兰舟人欲醉":被人搀扶着登上小船,我已有了几分醉意,

# 兰舟:船之美称。

"日暮青山":看到暮色斜阳下,青山相对,

# 日暮青山:“日暮”两句,以青山喻眉,二者相映,益显其美。

"相映双蛾翠":宛如美女之眉黛。

# 双蛾:双眉。

"万顷湖光歌扇底":船上的人正在湖光山色的掩映下,载歌载舞,一派欢乐景象,

"一声吹下相思泪":面对此情此景,我却不禁潸然泪下。

# 吹:一作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侬是江南游冶子》是元代赵孟頫创作的一首词,属于出游抒怀题材。词开篇点明自己是江南的游冶之人,在东风中悠然行乐。然而,杨花飘落、春景将逝引发愁绪,芳草萋萋更添千里愁思。登上兰舟,日暮时青山与佳人双眉相映,湖光虽美,却因一声歌引发相思泪,展现出表面行乐,实则内心藏忧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史列传》载,赵孟頫身为宋室贵胄,却生不逢时,最终于元朝出仕。尽管官至一品,但作为宋室后裔仕元的他,不仅深怀故国之念,还受到官场同僚的排挤。故而他常借描摹江南游子心境的小词,寄托个人情思,排遣心中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出游抒怀词。描绘了词人作为江南游子,头戴乌帽、脚穿青鞋在东风里享受行乐。但杨花飘落、春景不再,满地萋萋芳草勾起千里愁绪。登上兰舟,日暮时分青山与佳人翠眉相互映衬,歌扇下万顷湖光美好,却因一声歌而落下相思泪。表达了词人在出游行乐时,内心深处潜藏的忧愁与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吹下相思泪”,歌扇下是美好的万顷湖光,本应是欢乐之景,却因一声歌而引出相思泪,以乐景反衬哀情,强化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相思。化用:文中多处使用了化用写作手法,如“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句,化用了杜甫和陆游的诗句。杜甫曾以“青鞋布袜”表达归隐之志,陆游也写过“风吹乌帽送轻寒”,赵孟頫借用这些意象,描绘出自己衣着简朴如野老,却无法真正隐居山林的无奈,为词句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借景抒情:“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借杨花飘落、春景将逝和萋萋芳草,抒发内心如千里芳草般蔓延的忧愁,以景衬情,使愁绪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直写春游情状:“侬是江南游冶子,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游冶子”意为浪荡之人,“乌帽青鞋”是山野闲人的装束,词人言语看似洒脱,心境却满是凄苦。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有云:“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陆游《东阳道中》亦云:“风吹乌帽送轻寒,雨点春衫作醉斑。”词句既源于此,意涵也与之相近。赵孟頫身为赵宋王孙,如今却浪迹江湖,心中怎会无感慨?故而自称“行乐东风里”的“游冶子”,实则是百无聊赖的自嘲,其间藏着难以言说的痛楚。续拍描写眼前景致:“落尽杨花春满地,凄凄芳草愁千里。”屈原《离骚》有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处也暗合这一感慨,杨花已落尽,桃李更无花可寻,明明春已逝去,却仍说“春满地”,足见惜春之情何等深切:在春光难觅之际,仍将满地杨花视作春的余痕,这般“落尽杨花春满地”的婉言,比直说“落尽杨花春已去”更添伤感。以草木喻愁绪,古已有之。南唐李煜《清平乐》词云:“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萋萋芳草”则出自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词人用此意象,亦寄寓着王孙漂泊的悲戚:芳草萋萋,绵延千里,正如无尽的愁思,故而说“愁千里”。换片转而描写游湖场景:“扶上兰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兰舟”即木兰所制之舟,南朝任昉《述异记》载浔阳江七里洲有鲁班所造木兰舟,故后世以“兰舟”为船的美称。“双蛾”指女子的眉毛,因美人眉毛细长弯曲如蚕蛾触须,故以“蛾眉”为美称。“扶上兰舟人欲醉”承接前文“行乐”之意,写被人扶上游船时已带醉意,足见此前游乐何等放纵。“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一句,远处青山在落日余晖中黛色浓郁,与船上歌女的翠眉遥相呼应,本是山美与貌美相映,却因“日暮”二字,悄然透出“美人迟暮”的怅惘。情感融入景致,余味悠长。结拍翻出心底的悲感:“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吹下相思泪。”“歌扇”指歌舞女子用以传情、修饰姿态的彩扇;“相思泪”原指思念恋人的泪水,此处则借指对故国的怆然之泪。万顷湖光尽现于歌扇轻摇之间,景象瑰丽壮阔;一声清歌响起,便催落满眶相思泪,情绪又何等凄苦悲凉。以清歌美景反衬心中的悲恨,更显情思沉郁、意境深远,语虽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抒写离别相思的词,上片先勾勒出游子逍遥玩乐的模样,随即点明对情人的思念让他“愁万里”;过片转入回忆,离别饯行时,酒入愁肠,人已半醉;结句“一声吹下相思泪”将全词情感推向顶点,堪称点题之笔。此词的妙处在于,描写送别场景时并未直接刻画情人,而是全以男子口吻叙述,“扶上兰舟”一句悄然透露,是送行的情人将他扶上船,挥手作别之际,相思泪难忍而落。词至此处收尾,留给读者无穷余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邵福斋谓赵孟頫以“王孙而婴世变,《黍离》之悲,有不能忘情者,故其长短句有离骚之遗。

明蒋一葵《历代词话》卷九引《尧山堂外记》

# 《词则》云:“凄凉哀怨,情不自已。”

清陈廷焯《别调集》卷三

# 《词则》云:“凄凉哀怨,艳词中亦寓忧患之思。”

清陈廷焯《闲情集》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赵孟頫《和姚子敬秋怀》

下一篇:元·吴西逸《双调·殿前欢·懒云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