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朝代:唐作者:郑畋浏览量:2
xuán
zōng
huí
yáng
fēi
yún
nán
wàng
yuè
xīn
zhōng
shì
shèng
míng
tiān
shì
jǐng
yáng
gōng
jǐng
yòu
rén

译文

玄宗返回长安杨贵妃早已死,旧时恩爱难忘国家开始振兴。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逐句剖析

"玄宗回马杨妃死":玄宗返回长安杨贵妃早已死,

# 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

"云雨难忘日月新":旧时恩爱难忘国家开始振兴。

# 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引申为男女欢爱。此句意谓玄宗、贵妃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

"景阳宫井又何人":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 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南朝的昏昧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和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马嵬坡》是唐代诗人郑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事变”为创作背景。全诗围绕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回返长安的历史场景展开,以山河依旧与旧情难忘的矛盾,勾勒出玄宗在“日月新”的政治局面下对杨贵妃“云雨难忘”的复杂心绪。诗的前两句描绘唐玄宗回驾长安,而杨贵妃已然香消玉殒的场景。纵使山河未改旧貌,玄宗却难以忘却往昔情分。“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形成鲜明对举,生动展现出唐玄宗既因重返长安而心生欣喜,又因痛失爱妃而长恨不已的复杂心境。后两句将南朝陈后主与宠妃藏匿景阳宫井中,最终被隋兵俘获的典故,与唐玄宗于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相对照,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唐玄宗的理解与体谅,同时也暗含委婉的讽喻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晚唐诗人郑畋所作。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郑畋任凤翔陇右节度使时写下此诗。当时唐王朝因黄巢起义动荡不安,僖宗被迫逃亡,与玄宗当年因安史之乱西逃蜀中的境遇颇为相似。郑畋作为朝廷重臣,亲历王朝由盛转衰的乱局,目睹僖宗逃亡的狼狈,联想到约百年前玄宗“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的往事,深感历史轮回的相似性——两代帝王皆因战乱弃都逃亡,皆在危局中被迫牺牲情爱以平息兵变。他借咏叹玄宗旧事,既暗喻唐王朝再次面临的统治危机,也寄寓对帝王在权力与情感间挣扎的历史反思,以诗笔为动荡时代写下深沉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借唐玄宗回返长安后面对山河依旧却痛失杨贵妃的景象,以及与陈后主典故的对照,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绪,同时暗含对玄宗的体谅与委婉讽喻。

2. 分段赏析

首句“玄宗回马杨妃死”,以冷峻笔触勾勒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切片:当沦为太上皇的玄宗从蜀地“回马”长安时,马嵬坡下杨贵妃的香魂已消散经年。“回马”二字既指地理上的返程,更暗含政治权力的象征性回归,而“杨妃死”三字如重锤落地,道破这场“重返”的残酷底色——李唐王朝的中兴,竟是以缢杀宠妃的悲剧换得。一“回”一“殁”的并置,将皇权的冷酷与情爱的脆弱,压缩在看似平叙的句式中,让“回马”的仪仗背后,始终拖着杨妃殒命的血色阴影。次句“云雨难忘日月新”,以“云雨”典出宋玉《高唐赋》,喻指玄宗与杨贵妃的枕席深情,即便“安史之乱”平定后王朝“日月新”,山河重光也无法冲淡昔日恩爱。“难忘”二字穿透时空,将玄宗晚年对杨妃的追忆具象化:当他面对长安城的新朝气象,眼前浮现的仍是马嵬坡前“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瞬间。“日月新”的政治胜利与“云雨难忘”的情感执念形成尖锐对冲,恰似他后半生在兴庆宫中反复咀嚼的矛盾——身为帝王,他用牺牲爱情换来了江山稳固;作为凡人,却永失所爱而抱憾终身,这种撕裂感在“难忘”与“新”的对峙中尽显。第三句“终是圣明天子事”,以“终是”的语气为玄宗马嵬坡赐死之举定调,看似是传统史观对君主“大义灭亲”的褒扬。当叛军兵临城下,“六军不发无奈何”的绝境中,他选择赐死杨贵妃以平息军心,确有“圣明”所指的果决。但细味“终是”二字,却藏着欲扬先抑的微妙:这“圣明”背后,是帝王在江山与美人间被迫做出的残酷选择,与其说是主动决断,不如说是权力逻辑下的无奈妥协。此句似为玄宗开脱,却在“圣明”的高帽下,隐约透出对皇权碾压人性的悲悯。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与张丽华躲入景阳宫井中被俘的典故,构建起跨越三百年的历史镜像。当隋军破城时,陈后主携宠妃藏于井中,最终沦为笑柄;而玄宗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虽保住了帝王尊严,却本质上与陈后主同是情爱的失败者——前者因荒淫失国,后者因自保弃爱,所谓“圣明”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侥幸。“又何人”的反问,看似在追问“谁会像陈后主那样懦弱”,实则暗指玄宗的“圣明”并未超越人性的局限,他的抉择只是让悲剧换了种形式上演,字里行间的婉讽,如绵里藏针般锐利。

3. 作品点评

全诗妙在以“终是”二字托出体谅之意,又以“景阳宫井”的反问暗藏婉讽之旨,将对帝王的历史评判熔铸于人性悲悯之中,既见其身为君主的不得已,亦揭其权力之下的情感缺失,在咏史的厚重中透出含蓄的诗性哲思,堪称以“隐然用意”道尽兴亡之慨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马嵬佛寺,杨贵妃缢所。迩后才士文人,经过赋咏以导幽怨者,不可胜记,莫不以翠翘香钿,委于尘土,红凄碧怨,令人悲伤,虽调苦词清,而无逃此意。独丞相荥阳公郑畋为凤翔从事日,题诗曰:“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唐高彦休《唐阙史》

# 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说无状,不足道也。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 《唐阙史》称郑相畋吟《马嵬》诗……观者以为真辅国之句,予以谓畋盖取杜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姐”之意。

宋吴开《优古堂诗话》

# 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唐人马嵬诗极多,唯此诗深得温柔敦厚之旨。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得体。当时读此诗者,以为有宰辅气,许得不错。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立言得体。“可怜金谷坠楼人”,高一层衬;此低一层衬。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论既得体,调亦琅然。

清王渔洋《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村夜》

下一篇: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