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白云":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
"万里渡河汾":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 河汾:黄河与汾水的并称。《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心绪逢摇落":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
# 摇落:树叶凋零。,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心绪乱如麻,空怀畴昔时。”
"秋声不可闻":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 不可闻:不愿意听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与感怀身世交融的诗,通过描绘汾水上秋日萧瑟的景象,既暗含对汉武帝《秋风辞》历史场景的追忆,又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年华迟暮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化用:前两句“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直接化用汉武帝《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汉武帝曾于汾阴祭后土、作此辞,而唐玄宗开元年间亦效仿此举,修复后土祠并祭祀。诗人通过典故暗示唐玄宗对汉武帝的追慕,暗含对盛唐气象的期许与隐忧。
3. 分段赏析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前两句以“北风”“白云”“河汾”等景物起笔,描绘出北风吹卷白云、诗人渡河远赴万里的画面。诗句化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的诗意,既暗合历史上汉武帝汾阴祭土的典故,又借古喻今,隐约指向唐玄宗效仿先皇的举措,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同时,“万里”写出了漂泊的孤寂,北风吹动白云的萧瑟景象,既可能是诗人被贬外放、如白云般漂泊的处境,又蕴含着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在写景中自然融入历史感慨与个人失意的复杂心绪。“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后两句直抒胸臆,“摇落”既指草木凋零的秋景,又借用宋玉《九辩》“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之意,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逢”字将个人愁绪与季节凋零、人生挫折叠加,暗示愁绪并非仅因个人际遇,更含对时世的隐忧。“秋声”即北风,其肃杀之声让诗人不忍听闻,因为这声音只会加剧心绪的纷乱与悲伤。此句以直白的情感表达,将前两句中隐含的漂泊之苦、历史之慨、失意之愁明确化,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在秋景中百感交集的悲凉心境,全诗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表述中收尾,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含蓄委婉的手法,将情感隐匿于字句之中。短短几句,既有眼前景,又含过往情,没有直抒胸臆,却满含深沉情感。虽未直言,却在留白处引发无尽遐思,尽显诗歌含蓄隽永之美。
# 胡元瑞曰:“不可闻”三字自佳。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语简而委婉,无限深情。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急起急收,而含蕴不尽,五绝之最胜者。
明唐汝询《删订唐诗解》
# 一气流注中仍复含蓄,五言佳境。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是秋声摇落,偏言心绪摇落,相为感触写照,秋声愈有情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首句写景,便已含起可惊之意,次句加以“万里”,又早为“惊”字通气。“心绪”句正写所以“惊秋”之故。前三句无一字说到“惊”,却无一字不为“惊”字追神取魄,所以末句只点出“秋”字,而意已无不曲包。弦外之音,实有音在;味外之味,实有味在。所谓含蓄者,固贵其不露,尤贵其能包括也。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大家气格,五字中最难得此。与王勃《山中》作运意略同,而此作觉更深成。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起句飘然(首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李瑛云:绝句贵含蓄。此诗先虚写,第四句始点“秋”字,截然而止,不言“惊”而意透。若三四倒转便平衍,此用笔先后之法。
清马沅《唐绝诗钞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