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朝代:元作者:陶宗仪浏览量:3
sàn
zuò
nán
róng
lòu
diǎn
chí
chí
èr
gēng
fēng
yuē
zhǎo
píng
yún
yǐng
dàn
yuè
jìng
zhú
huá
míng
shí
chuáng
liáng
zhēn
diàn
bǎo
dǐng
chén
yān
pēn
shēng
shì
guān
xīn
shēn
zhǐ
jué
zài
péng
yíng

译文

披散衣服头发坐在南边屋檐下,漏壶滴水声慢悠悠快到二更天。风拂过池塘浮萍云影淡淡,月光停在竹径上露珠晶莹。石床凉意透过珍贵竹席传来,香炉青烟袅袅伴着玉笙声。世俗烦恼不扰内心清净如水,只觉得此身仿佛置身仙境。

逐句剖析

"披衣散发坐南荣":披散衣服头发坐在南边屋檐下,

"漏点迟迟欲二更":漏壶滴水声慢悠悠快到二更天。

"风约沼萍云影淡":风拂过池塘浮萍云影淡淡,

"月栖径竹露华明":月光停在竹径上露珠晶莹。

"石床凉意浮珍簟":石床凉意透过珍贵竹席传来,

"宝鼎沉烟喷玉笙":香炉青烟袅袅伴着玉笙声。

"世虑不关心似洗":世俗烦恼不扰内心清净如水,

"此身只觉在蓬瀛":只觉得此身仿佛置身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坐》是明代陶宗仪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夏夜独坐时的闲适心境与清幽环境。诗中通过“披衣散发”的疏放形象和“漏点迟迟”的时间推移,营造出静谧的夜晚氛围。中间两联运用对仗手法,“风约沼萍”与“月栖径竹”、“石床凉意”与“宝鼎沈烟”形成工整的景物对照,以云影、露华、凉簟、笙烟等意象勾勒出清凉雅致的庭院夜景。尾联直抒胸臆,“心似洗”的比喻与“在蓬瀛”的联想,将世俗烦忧与仙境般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俗、物我两忘的隐逸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披衣散发坐南荣,漏点迟迟欲二更”勾勒出诗人闲适的形象。“披衣散发”的装束暗示其不拘礼法的隐逸之态,“南荣”指南面的屋檐,点明夜坐的地点。漏壶滴水声缓慢,暗示夜深人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颔联“风约沼萍云影淡,月栖径竹露华明”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夜景。“风约沼萍”写微风轻拂池中浮萍,“云影淡”表现夜空云彩的疏淡;“月栖径竹”将月光拟人化,仿佛栖息在竹径上,“露华明”则突出露珠在月光下的晶莹剔透。这两句对仗工整,动静结合,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颈联“石床凉意浮珍簟,宝鼎沉烟喷玉笙”转入室内景物的描写。“石床凉意”与“珍簟”形成质感对比,突出夏夜的清凉;“宝鼎沉烟”写香炉中升起的袅袅香烟,“喷玉笙”则暗示隐约可闻的笙箫之声。这两句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受,渲染出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尾联“世虑不关心似洗,此身只觉在蓬瀛”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心似洗”运用比喻,形象表现内心的澄明;“蓬瀛”指传说中的蓬莱、瀛洲仙境,暗示诗人超然物外、飘然欲仙的精神状态。这两句与前面景物描写相呼应,表达了忘却世俗烦恼、追求心灵自由的隐逸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炼丹砂 鸣鹤馀音卷四之》

下一篇:元·未知作者《【仙吕】寄生草 闲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