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朝代:唐作者:李朴浏览量:2
hào
dāng
kōng
bǎo
jìng
shēng
yún
jiān
xiān
lài
shēng
píng
fēn
qiū
lún
mǎn
zhǎng
bàn
yún
qiān
míng
jiǎo
kōng
cóng
xián
wài
luò
yāo
xiū
xiàng
yǎn
qián
shēng
líng
chá
yuē
tóng
xié
shǒu
gèng
dài
yín
chè
qīng

译文

晶莹皎洁的月亮像一面宝镜升到天上,云间仙境万籁俱寂没有一丝声响。今夜一轮满月把秋天分成两半,它把月色洒在云间大道上千里万里亮堂堂。狡黠的仙兔好像要从弦外跳落,妖异食月的蛤蟆你别现身以免遮住月光。我要和朋友相约一起登上直通银河的仙筏,只等那银河彻底清清亮亮。

逐句剖析

"皓魄当空宝镜升":晶莹皎洁的月亮像一面宝镜升到天上,

# 宝镜: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一作晓镜。,当空:在夜空中。,皓魄:指月亮。魄,古人称月光初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云间仙籁寂无声":云间仙境万籁俱寂没有一丝声响。

# 仙籁:仙境的声音。这里是指自然界的风声。籁,原指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平分秋色一轮满":今夜一轮满月把秋天分成两半,

# 平分秋色:把秋色分为两半。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正值秋季之半,故称平分秋色。

"长伴云衢千里明":它把月色洒在云间大道上千里万里亮堂堂。

# 云衢:云海中月亮运行的轨迹。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狡兔空从弦外落":狡黠的仙兔好像要从弦外跳落,

# 弦:阴历每月的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每月的二十二日、二十三日,月亮缺下半,称下弦。,狡兔:指传说里月中捣药的白兔,据说它可以使月亮生光。

"妖蟆休向眼前生":妖异食月的蛤蟆你别现身以免遮住月光。

# 妖蟆:传说中的月里蟾蜍,能食月,使月亮产生圆缺变化。南宋方岳《八月十四月食中秋遂无月》:“妖蟆不为中秋地,老兔先奔昨夜寒。”

"灵槎拟约同携手":我要和朋友相约一起登上直通银河的仙筏,

# 拟约:打算邀请。,灵槎:古代神话传说中往来天上的筏子。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见年年八月有浮搓去来不失期。”槎,竹筏。

"更待银河彻底清":只等那银河彻底清清亮亮。

# 银河:天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是宋代诗人李朴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作紧扣中秋明月展开,首联以“皓魄”“晓镜”喻月,描绘明月升起、云间万籁俱寂之景,营造宁静氛围;颔联写月圆平分秋色、清辉普照千里,展现月光的皎洁与宏大;颈联融入玉兔、妖蟆神话传说,丰富月的神韵,暗含对纯净明月的期许;尾联由神话生发想象,欲乘灵槎遨游天河,寄托对澄澈世界的向往。全诗将写景、神话、抒情融合,借中秋月抒发内心追求纯洁高尚的情志,构思奇巧,立意新颖,把中秋望月的观感与浪漫遐想巧妙交织,展现不同的中秋赏月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秋》由宋代诗人李朴创作。结合记载,钦宗在东宫时便闻李朴之名,即位(1125年十二月)后对其多有升迁,若诗成于宣和八年(1126年)中秋,大概率是李朴写给宋钦宗,借中秋月景,表达对澄澈政治环境的期许;即便创作时间存疑,因所处时代官场混乱污浊,“更待银河彻底清”也暗含对清明世道的渴望,借中秋诗寄托对政治清朗的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中秋咏月诗。全诗描绘了中秋之夜,展现了明月圆满、平分秋色,清辉长伴云衢、照亮千里的宏大景象,借中秋月景,融合写景、传说与想象,抒发对明月纯洁高尚的赞颂,以及对澄澈境界、超凡情怀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皓魄当空宝镜升”,以“宝镜”喻“皓魄(明月)”,将明月比作精心打磨的宝镜,契合中秋月圆、光洁明亮之态,既形象展现月色皎洁,又赋予明月精致、珍贵的器物质感,让读者直观感知其圆满与清亮,为全篇营造出澄明、美好的中秋氛围,奠定抒情基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皓魄当天晓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皓魄”以简洁词汇勾勒出月亮洁白无瑕的性质,奠定中秋明月纯净的基调;“宝镜升”则从形态与动态切入,将月亮比作刚升起的宝镜,既呼应“皓魄”的洁白,又赋予其明亮、规整的形态,“升”字暗藏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态过程,让静态的明月有了灵动的生发感。前后对月亮的两次书写,视角一虚一实、既抽象又具体,看似重复,实则互补,构建出一幅皓月当空的景像。“云间仙籁寂无声”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仙籁”本就自带空灵、曼妙的属性,“云间”为其增添高远、神秘的思维,“寂无声”则以静衬动,在悄然无声中,凸显出明月升起瞬间,天地仿佛被按下静音键的庄严肃穆,让人能沉浸式感受那宁静到极致,又因明月而生出神圣感的奇妙情境,为全诗奠定了纯净、肃穆的情感基调。颔联:“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平分秋色”化用成语,却别出心裁赋予新解。跳出常规“双方各占一半”的语义,将中秋明月推至“主宰秋色”的独特地位——一轮满月高悬,似以绝对的皎洁与圆满,把整个秋色平分为二,使明月成为秋色的核心与主宰,强调了中秋月的不平凡意义,让常见的中秋赏月场景,因这一巧妙的语义转换,焕发出新奇的审美体验。“长伴云衢千里明”延续对月光的赞颂,“云衢”把无形的云端想象成可通行的道路,赋予了天空动态的形象,“千里明”则夸张地展现月光的穿透力与覆盖范围,即便在高远云端的道路,也能被月光照亮,更遑论人间大地,从侧面烘托出月光皎洁无垠、普惠万物的特质,与首联的宁静肃穆互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出中秋月的宏伟与美好。颈联:“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在中国传统月文化里,“玉兔”象征祥瑞、“蟾蜍”代表神秘,常是诗人笔下的美好意象。但李朴别出心裁,以“狡兔”“妖蟆”称之,还直言希望它们远离月宫。这一逆向书写,初读看似对传统意象的“亵渎”,实则是对“明月纯净”主题的深化。诗人眼中,中秋明月是纯洁、高尚的象征,如同内心追求的纯净境界,容不得一丝“不洁”杂质。把月宫中的神话生物斥为“狡兔”“妖蟆”,并盼其“空落”“休生”,是借对月宫“纯净度”的不同要求,也反映了自身对心灵纯粹的不同追求——心中要如明月般,剔除所有繁杂、污浊的念头,让高尚情怀如明月清辉,不受丝毫沾染,以巧妙的意象翻新,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明月的象征意义从自然之美,延伸到精神境界的美好追求。尾联:“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灵槎”是神话中能遨游天河的船只,诗人借此展开浪漫遐想,欲约友人乘槎携手,共探天河,这一设想本就饱含超脱尘世、追寻高远的情怀。但“更待银河彻底清”一转,点明“拟约”暂未践行的缘由——银河未清,暗指世间(或内心)仍有“浊物”未除,如同月宫中的“狡兔”“妖蟆”,阻碍了奔赴纯净境界的脚步。此句将前文对月宫纯净的追求,拓展到对整个宇宙(实则是对社会、对内心)清明的期许,使诗歌的情感从个人对心灵纯粹的坚守,上升到对更广阔世界“彻底清朗”的渴望。以浪漫想象点明全诗主旨,让明月、灵槎、银河等元素,构建出既有神话浪漫,又饱含现实寄托的意境,使整首诗的精神内涵得到升华,展现出诗人在追求纯净高尚道路上,虽有憧憬却深知需扫除障碍的清醒与执着。

4. 作品点评

从立题的角度出发,李朴这首诗作借助月光的澄澈明净,喻写自身内心的纯粹高洁。其立题风格巧妙,构思精巧新奇,彰显出鲜明的独创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呐喊的诗。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讲究“意在言外”,讲究“以景接情”。其实,诗也是可以呐喊的。南宋诗人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呐喊的作品,因为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多事之秋,这是一个苦闷的时代,苦闷的时代需要呐喊,因为那是时代的需要。这首诗就可以读出时代的呐喊,虽然这种呐喊还是托物寄情,但作者还是无法完全抑制自己的痛苦,他喊了出来。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诗的功能,反而增加了诗的力量。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成松柳《名家讲解千家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曲江醉后赠诸亲故》

下一篇:唐·李商隐《访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