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压新年":大雪覆盖了新年的景象,
"花开想迟":想必花儿会延迟开放,
"莺来甚难":黄莺也很难早早飞来。
"喜杯有屠苏":欣喜的是杯中盛有屠苏酒,
"春风滟滟":春风吹拂,酒光潋滟,
"盘余苜蓿":盘中还剩有苜蓿菜,
"朝日团团":朝阳升起,光芒圆圆。
"六十年来":六十年来,
"寻常交际":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
"江海鸥盟总不寒":与江海鸥鸟的盟约始终未变,情谊未寒。
"移家处":迁居之处,
"每涉园成趣":每次踏入园林都能寻得趣味,
"居谷名盘":居住的山谷被命名为“盘谷”。
"忘情世味心酸":忘却世间滋味的心酸,
"但吟得新诗似得官":只要吟得一首新诗,就如同获得官职般满足。
"尽教我低头":尽管让我低头,
"三间茅屋":住在三间茅屋里,
"从他高步":任凭他人高步登上,
"百尺危竿":那百尺的高竿。
"白首无成":头发花白却一事无成,
"苍生应笑":百姓应该会嘲笑我,
"不是当年老谢安":毕竟我不是当年的谢安。
"琴书里":在琴音与书卷中,
"且消磨晚景":暂且消磨晚年时光,
"受用清欢":享受这清淡的欢愉。
"晨起对雪":清晨起来,面对着雪景,
"复写余怀":再次写下我心中残存的思绪与情怀。
元末理学家、文学家
谢应芳(1296~1392),元末理学家、文学家。字子兰,曾筑室名“龟巢”,故号龟巢,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笃志好学,潜心程朱理学。明洪武中归隐横山以终。谢应芳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用前人经验事实和孔子、荀子、柳宗元等人的言论说明生死为自然之理,认为老、庄、仙、佛之说为异端,“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明史》本传称其“诗文雅丽蕴藉,而所自得者,理学为深”。著有《辨惑编》《龟巢稿》《思贤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闲适词。借冬日雪境、屠苏酒、苜蓿盘等景象和自身生活场景,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沉浸,以及动荡时局下寄情书卷、安享清寂的晚年心境与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雪压新年”起兴,既实写冬日雪景,点明新年时节,又以冰雪覆盖的景象引出后文对生活境遇的感慨,为全词奠定清冷而略带怅惘的基调,暗含对时光流逝、人生境遇的特殊寄寓。白描:“琴书里,且消磨晚景,受用清欢。”以简练直白的语言,勾勒出在琴书相伴中度过晚年、享受清雅欢愉的生活场景,不加修饰地展现文人安于清寂、以典籍自遣的精神境界,朴素而真切。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雪压新年,花开想迟,莺来甚难”,以雪景起笔,勾勒出新年时节雪势厚重、花开迟缓、黄莺难至的冬日景象,字里行间透着冬日的清寂。接着“喜杯有屠苏,春风滟滟,盘余苜蓿,朝日团团”,转写室内情景,屠苏酒在杯中泛着春日般的波光,盘中剩余的苜蓿搭配着圆圆的朝阳,“喜”字流露出对平淡生活的满足。“六十年来,寻常交际,江海鸥盟总不寒”,回顾六十载人际交往,以“江海鸥盟”喻指与友人的情谊始终深厚温暖。末句“移家处,每涉园成趣,居谷名盘”,写迁居后的生活,涉足园圃自有乐趣,居住山谷如“盘谷”般安适,尽显对归隐生活的惬意。下片“忘情世味心酸”直抒胸臆,道尽对世间滋味的淡漠与内心的酸楚。“但吟得新诗似得官”,将写出新诗的喜悦比作做官,可见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尽教我低头,三间茅屋,从他高步,百尺危竿”,对比自身的茅屋生活与他人的高位显达,表现出安于清贫、不慕权贵的态度。“白首无成,苍生应笑,不是当年老谢安”,以谢安自比,感慨自己年老无成,未能如谢安般建功立业,流露出一丝自嘲与遗憾。结尾“琴书里,且消磨晚景,受用清欢”,收束于书房生活,在琴书相伴中消磨晚年时光,享受清净的欢愉,展现出淡然自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