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吴江驻画桡":红日西沉画船就要靠岸停泊。
# 画桡:代指画船。,吴江:即吴淞江,太湖支流,流经今江苏吴江、昆山及上海青浦等,注入黄浦江入海。
"招提佳处暂逍遥":来到美丽的寺院中悠闲地游赏一番。
# 招提:寺院的别称。
"海风吹面酒全销":凉爽的江风吹拂着面容酒劲渐渐消完。
"曲沼芙蓉秋的的":弯曲的池沼里荷花绿叶交相辉映,
# 的的:光亮、鲜明的样子。,芙蓉:荷花。,曲沼:弯曲的池沼。
"小山丛桂晚萧萧":晚风中山坡上棵棵桂树萧萧作响,
# 萧萧:风声。
"几时容我夜吹箫":何时能够让我自由自在地在此吹箫赏玩。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词。通过描写词人巡游途中在昆山州城西小寺的傍晚休憩时,芙蓉绽放、晚桂萧萧的清幽之景,展现了途中片刻的闲逸与对清幽景致的赏爱。
2. 写作手法
叠字:“的的”既写芙蓉在月下的鲜明轮廓,又暗含光影的明亮感,视觉上的“清晰”被强化;“萧萧”摹写晚桂在风中的轻柔声响,似有若无,听觉上的“清幽”被放大。叠词的重复韵律不仅让语言节奏舒缓优美,更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景物的特质,使“芙蓉之艳”“桂风之柔”跃然纸上,体现炼字的精妙。衬托:“海风吹面酒全消”“吹面”写风的轻柔;而“酒全消”则从侧面衬出周遭环境的清冽宜人,若非风带着海的澄澈与凉润,怎会让醉意顷刻间消散?一“吹”一“消”,两相呼应,表现了休息的舒适。
3. 分段赏析
上片“落日吴江驻画桡”:夕阳西下,作者乘舟停靠在吴江畔,“画桡”指华美的船桨,以器物代指舟船,暗含驻足休憩的闲适。“落日”点明时间,金黄的暮色与吴江的水光相映,奠定静谧柔和的基调,为后文“小寺晚憩”做铺垫。“招提佳处暂逍遥”:“招提”指寺院,作者步入城西小寺,顿感身心“逍遥”。“暂”字透出对尘世纷扰的暂时超脱,体现寄情寺院的轻松。直抒胸臆,以“佳处”赞寺院环境,“逍遥”二字凸显远离喧嚣的惬意。“海风吹面酒全消”:江海风拂面而来,吹散了酒意。“吹面”写风的轻柔,“酒全消”则从侧面烘托环境的清爽宜人。前句写心境放松,此句以现实感受(酒醒)强化休憩的舒适,自然过渡到对寺院景致的描写。下片“曲沼芙蓉秋的的”:寺院曲折的池塘中,秋荷开得明艳(“的的”形容鲜明)。“曲沼”绘池塘形态,“芙蓉”点明秋日花卉,色彩清丽。以“秋”字点出时节,荷花在秋光中依然绚烂,暗含对自然生机的欣赏。“小山丛桂晚萧萧”:不远处小山上,桂树成丛,晚风拂过,枝叶“萧萧”作响。“萧萧”既写声响,也勾勒枝叶摇曳的动态。桂花的香气与声响交织,与前句“芙蓉”形成视觉、听觉的双重景致,画面富有层次感。“几时容我夜吹箫”:由日间休憩的所见所感,生发出夜晚在此吹箫的憧憬。“几时”表向往,“容我”暗含对寺院静谧氛围的眷恋。以“夜吹箫”的浪漫想象作结,将眼前的实景转变为想象的雅事,流露对归隐闲逸生活的向往,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叠词的运用颇具特色。“的的”意为鲜明,写出了月光皎洁、芙蓉清丽,芙蓉倒影在水中清晰可见,更显秋夜江南水乡的美丽。“萧萧”形容丛桂在秋夜微寒中发出的轻柔声响,生动传神,极好地展现了江南秋夜的美妙。韵脚的选择与内容紧密贴合。和谐流畅的音节、轻柔幽美的韵脚与词中内容相结合,十分符合江南风光妩媚娟秀的特点。结尾“几时容我夜吹箫”一句,余味悠长。江南秋夜的景致美妙动人,不仅在于眼前的景象,夜深时分月下吹箫的情味更令人陶醉,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江南秋夜的美难以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