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liú

朝代:元作者:张昱浏览量:3
méi
tái
biàn
pán
tuó
shí
zhī
shì
liáng
cháo
dào
chǎng
chén
màn
jīng
chéng
yǎng
kōng
mén
yuán
xīng
wáng
bái
màn
tiān
shàng
bīng
chì
chí
zhōng
shì
jiàn
guāng
huì
shēng
gōng
chóng
shuō
quàn
jiào
dōng
hǎi
zāi
sāng

译文

莓苔几乎长满了盘陀石,由此可知这里是梁朝留存的古老道场。面对这些旧迹,不禁为世事转眼变迁而惊叹,佛门原本就不参与朝代的兴亡更替。天空中弥漫的白色都是战争的气息,赤伏池中闪耀着剑的光芒。如果能够见到生公再次说法,劝告东海不要种桑树(寓意不要让时光流转,朝代更迭)。

逐句剖析

"莓苔欲遍盘陀石":莓苔几乎长满了盘陀石,

"知是梁朝古道场":由此可知这里是梁朝留存的古老道场。

"陈迹谩惊成俯仰":面对这些旧迹,不禁为世事转眼变迁而惊叹,

"空门元不预兴亡":佛门原本就不参与朝代的兴亡更替。

"白漫天上俱兵气":天空中弥漫的白色都是战争的气息,

"赤伏池中是剑光":赤伏池中闪耀着剑的光芒。

"如会生公重说法":如果能够见到生公再次说法,

"劝教东海莫栽桑":劝告东海不要种桑树(寓意不要让时光流转,朝代更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虎丘寺留题》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以虎丘寺为吟咏对象,首联通过盘陀石上遍布的莓苔,点明其作为梁朝古刹的悠久历史;颔联由寺院陈迹生发世事变迁之慨,同时体现佛门超然于兴亡之外的特质;颈联“白漫天上俱兵气,赤伏池中是剑光”转向现实,以天空弥漫兵气、池中似有剑光,暗喻元末战乱的动荡;尾联化用生公说法典故,期盼生公再世劝止纷争,寄寓对和平的向往。全诗将寺院古今变迁与朝代动荡结合,语言凝练劲健,用典贴切,风格沉郁苍凉,于怀古中饱含忧时之情,在沧桑里寄托安宁之盼,展现出乱世中诗人的思考与现实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诗人

张昱(?~?),元代诗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晚号可闲老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至正间官至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后明太祖复征之,悯其老,厚赐遣归。张昱早年师事虞集,得其诗法。其诗歌多言志抒怀之作,文采富丽,才气纵逸,风格有豪迈超拔者,亦有沉郁悲凉者。其五言古风善用比兴,有陈子昂遗风。主要作品有《言志》《从军行》《宫中词》《塞上谣》等。著有《张光弼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莓苔欲遍盘陀石,知是梁朝古道场。”首联以景起笔,“莓苔欲遍盘陀石”描绘虎丘寺的盘陀石上几乎长满莓苔,既写出寺院的古朴清幽,也暗示其历经岁月沧桑;“知是梁朝古道场”点明虎丘寺为南朝梁朝留存的古刹,点出其历史悠久。由眼前的“莓苔”“盘陀石”自然引出“梁朝古道场”的历史,将实景与史实结合,为后文的怀古感慨铺垫,字里行间含着对古寺历经岁月的深沉感喟。“陈迹谩惊成俯仰,空门元不预兴亡。”颔联由景入情,“陈迹谩惊成俯仰”意为面对寺院的旧迹,不禁为世事的转眼变迁而惊叹(“俯仰”喻时间短暂、变化之快);“空门元不预兴亡”则转折,指出佛门原本就不参与朝代的兴亡更替,超然于世事之外。上句写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下句写对佛门特质的体悟,一“惊”一“不预”形成对比,既含沧桑感,又显通透,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与佛门关系的思考。“白漫天上俱兵气,赤伏池中是剑光。”颈联转向现实,“白漫天上俱兵气”描绘天空弥漫着白色的战云,满是兵戈之气,暗指元末战乱的动荡;“赤伏池中是剑光”写虎丘剑池仿佛有剑光闪烁,呼应历史传说,也暗含现实中战乱的紧张氛围。两句以“兵气”“剑光”的意象,勾勒出战乱的紧张局势,画面雄浑而苍凉,将个人所见的动荡融入诗中,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如会生公重说法,劝教东海莫栽桑。”尾联化用典故,“生公”指东晋高僧竺道生,传说他在虎丘寺说法时“顽石点头”;“东海栽桑”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喻世事变迁、战乱不息。此句意为若能让生公再次说法,希望能劝止世事动荡,让东海不再“栽桑”(即不再经历沧海桑田般的剧烈变迁)。以典故寄托期盼,将对和平的向往化为具体的想象,既呼应虎丘寺的佛教背景,又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平息战乱、回归安宁的迫切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许有壬《如梦令·墙角黄葵都谢》

下一篇:元·马钰《抛球乐·赠岳悟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