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满甑尘生釜":蜘蛛网挂满蒸甑,灰尘堆积铁锅,
# 甑:古代蒸食炊器。
"浩然气尚吞吴":胸中浩然之气仍如吞吴之志未消。
"并州每恨无亲故":并州之地总恨无亲友相伴。
"三匝乌":像绕树三匝的乌鹊找不到归巢,
# 三匝乌: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千里驹":如千里马未遇伯乐,
"中原鹿":似中原逐鹿的困顿客。
"走遍长途":跋涉千里路途,
"反下乔木":反陷落拓境遇。
# 反下乔木:《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反下乔木,境况反倒不如以前了。
"若立朝班":若能入朝为官,
"乘骢马":愿驾青骢马,
"驾高车":乘高车。
"常怀卞玉":常怀卞和献玉的赤诚,
# 卞玉:即和氏玉。楚人卞和曾两次献宝玉,均未被赏识,却遭受刖刑。
"敢引辛裾":敢学辛毗直谏的胆魄。
"羞归去":羞于归隐田园,
"休进取":不甘碌碌无为,
"任揶揄":任凭他人讥讽嘲弄。
"暗投珠":明珠暗投无人识,
"叹无鱼":不能像冯谖那样一鸣惊人。
# 叹无鱼:《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十年窗下万言书":十年寒窗万言书终成空。
"欲赋生来惊人语":欲写惊世之语,
"必须苦下死工夫":唯有苦下死工夫方得真章。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述怀曲。描写了元代失意士子的人生境遇,既写自身贫困潦倒、求仕无门的困顿,也述及对才华的自信与对仕途的复杂态度。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坚守理想的挣扎。
2. 写作手法
用典:曲中多处化用典故表情达意,“蛛丝满甑尘生釜”化用《后汉书·范冉传》“釜中生尘范史云”,以饭甑结蛛网、锅具积尘的细节,写尽家徒四壁的贫困;“浩然气尚吞吴”化用杜甫《八阵图》“遗恨失吞吴”,用“吞吴”的豪情展现壮志未消。“三匝乌”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指无枝可依的迷茫;“中原鹿”暗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典故,写群雄竞逐仕途的形势。“暗投珠”化用《史记·邹阳传》“明月之珠,以暗投人于道路”,写才华被埋没;“叹无鱼”借用冯谖“弹铗求鱼”典故,叹无人赏识。密集用典让情感表达含蓄,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勾连个人失意与历史经验,增强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蛛丝满甑尘生釜,浩然气尚吞吴。”前句以“蛛丝满甑”“尘生釜”的细节,直白勾勒家徒四壁的贫困,饭甑结满蛛网,锅具积满灰尘,写尽生活困顿;后句“浩然气尚吞吴”陡然转折,以“吞吴”的豪情(化用项羽典故)显壮志未消,贫困中仍存英气,形成强烈对比,开篇即见矛盾心态。“并州每恨无亲故。三匝乌,千里驹,中原鹿。”“并州无亲故”点出求仕无依的处境,“恨”字直抒孤苦;“三匝乌”化用曹操“绕树三匝”,喻指无枝可依的迷茫;“千里驹”自比良才,“中原鹿”暗用“逐鹿中原”,写群雄竞逐仕途的形势。三句以典故串联,既叹自身失意,又显对时局的感慨。“走遍长途,反下乔木。”“走遍长途”写求仕奔波之苦;“反下乔木”化用“良禽择木而栖”,反写自己从“乔木”(喻高位)跌落,暗指仕途失意、还乡的无奈,寥寥数字道尽从满怀希望到失意落魄的落差。“若立朝班,乘骢马,驾高车。”转入假设,若能跻身官场(“立朝班”),便可乘骏马、驾高车,尽显风光。以虚写的得志反衬现实的失意,强化怀才不遇的愤懑,也藏着对仕途的不甘。“常怀卞玉,敢引辛裾。”“卞玉”化用卞和献玉被刖足事,自比怀才不被赏识;“辛裾”指东汉辛毗直言进谏,表自己有犯颜直谏的勇气。两句以典故明志,既诉遭遇不公,又显对才华与品格的坚守。“羞归去,休进取,任揶揄。”直抒当下心境,“羞归去”是无颜见乡的难堪,“休进取”似绝意仕途,“任揶揄”是对他人嘲讽的无奈承受。三个短句层层递进,将矛盾与痛苦推向极致,直白如口语,却字字含悲。“暗投珠,叹无鱼。”“暗投珠”化用“明珠暗投”,写才华被埋没;“叹无鱼”用冯谖“弹铗求鱼”典,叹无人赏识、生计无着。两句以典述困,语言凝练,将失意感化为具体意象,含蓄而沉痛。“十年窗下万言书。”实写苦读经历,十年寒窗、写下万言策论,却无人问津。以“十年”“万言”凸显付出与回报的失衡,为下文的自勉做铺垫。“欲赋生来惊人语,必须苦下死工夫。”结尾以自勉收束,即便失意,仍想写出“惊人语”,故“苦下死工夫”。既似不甘沉沦的振作,又带“不得不如此”的自嘲,在绝望中留一丝希望,将愤懑化为坚韧,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结合自身经历倾诉肺腑,在元代散曲的述怀题材中算是激愤之作,因此被选为这类作品的代表。
上一篇:元·张逊《无题》
下一篇:元·丁鹤年《水仙花(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