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宣尼宅":阙里是孔子的宅邸,
"儒林礼乐区":这里是儒林的礼乐核心区域。
"右文昭代盛":当代崇尚文化,彰显盛世的辉煌,
"报德圣恩殊":报答圣上的恩德,这份恩情非同一般。
"天语颁中禁":皇上的旨意从宫廷中颁布出来,
"星轺发上都":使者乘坐着如流星般的马车从京城出发。
"内廷香绕案":宫廷内香气缭绕着桌案,
"光禄酒浮壶":光禄寺的美酒在壶中荡漾。
"持节惭专对":我手持符节,惭愧不能独自完美应对这差事,
"于原慎载驱":在原野上谨慎地驾驭着马车前行。
"秋阳稀稼穑":秋日的阳光下,庄稼收成稀少,
"官路足槐榆":官道上槐树和榆树郁郁葱葱。
# 官:一作昼。
"历历由沂汶":清晰地沿着沂水和汶水前行,
"行行望泗洙":一路行走,遥望着泗水和洙水。
"岱宗标近甸":泰山矗立在近郊,成为明显的标志,
"鲁殿没荒芜":鲁国的宫殿已淹没在荒芜之中。
"不见三家采":看不到当年鲁国三桓的采邑,
"唯余五父衢":只留下五父衢这条街道。
"祀严柔日逼":祭祀的日子临近,气氛庄严肃穆,
"林近绝晨趋":靠近孔林,清晨不再匆忙赶路。
"废堞依修阜":废弃的城墙依傍着高高的山丘,
"危台记舞雩":高高的台子让人想起当年的舞雩台。
"庙宫参象纬":孔庙的建筑与天上的星象相呼应,
"书阁压城阇":书阁高耸,仿佛压在城门之上。
"反宇周阿峻":屋檐反翘,四周的屋檐高峻,
"回廊百步纡":回廊曲折,长达百步。
"蛟鳞蟠玉柱":蛟龙的鳞片般的纹饰盘绕在玉柱上,
"螭首响金铺":螭龙形状的门环撞击着金色的门饰,发出声响。
"庭迥桧千尺":庭院深远,桧树高达千尺,
"坛虚杏数株":祭坛空旷,只有几株杏树。
"省牲新雨霁":新雨初晴,检查祭祀用的牲畜,
"释奠旧章敷":按照旧有的礼仪举行释奠之礼。
"辟户陈笾俎":打开门户,摆设笾豆和俎器,
"登歌应瑟竽":歌唱声与瑟竽的乐声相应和。
"尊居玄圣俨":尊贵的孔子庄严地居于上位,
"侑食列贤俱":陪祭的贤人们都列位就席。
"兴俯锵珩佩":起身俯身时,珩佩发出清脆的声响,
"周旋谨履絇":在仪式中谨慎地行走,注意鞋头的装饰。
"祼将宸意达":通过祼礼将皇上的心意传达给神灵,
"祝告下诚孚":祈祷告慰,使下方的诚意得到神灵的感应。
"明燎辉云陛":明亮的火炬照耀着云端的台阶,
"祥熏集宝炉":吉祥的香气聚集在宝炉之中。
"共观周典礼":共同观赏这周代的典礼,
"宁数汉规摹":又何必去数说汉代的规模呢。
"似续于今盛":这种盛况似乎延续到了今天,
"钦崇自古无":自古以来对孔子的钦崇无与伦比。
"缭垣隆象魏":环绕的城墙高耸如象魏,
"穹石峙龟趺":巨大的石头矗立着,像龟的底座。
"孤阁青编贮":孤立的阁楼中存放着青色的书卷,
"双亭翠竹扶":双亭被翠绿的竹子环绕扶持。
"山川光拱揖":山川的光芒仿佛在拱手作揖,
"泉井泽沾濡":泉井的恩泽滋润着万物。
"推本尊师道":追溯本源,尊崇师道,
"题名述庙谟":题写名字,记述庙中的谋略。
"伫看戋束帛":静待看到那微薄的束帛,
"岂复叹乘桴":又何必再感叹孔子曾想乘桴浮于海呢。
"制作先东鲁":礼仪制度的制定首先在东鲁,
"朝廷用大儒":朝廷任用大儒。
"愚生深有幸":我平生深感荣幸,
"归上孔林图":归来后献上孔林的图画。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纪事咏怀诗。介绍了元朝丁亥年朝廷派遣使者前往阙里孔子庙举行释奠礼祭祀孔子的全过程,描绘了孔子庙庄严宏伟的建筑、肃穆的祭祀场景,体现了元代对儒学的尊崇推崇,营造出对孔子敬仰崇敬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参与祭祀的荣幸之感以及对儒家文化传承的欣慰与期许。
2. 写作手法
铺陈:“庙宫参象纬,书阁压城阇。反宇周阿峻,回廊百步纡。蛟鳞蟠玉柱,螭首响金铺”详细描写孔庙的建筑,庙宇高耸仿佛与天上的星宿相参,书阁高耸压在城角之上。屋檐反曲,四周的屋角高峻,回廊曲折绵延百步。玉柱上雕刻着蛟龙鳞片般的纹路,门环上的螭首发出声响。从整体布局到局部装饰,对孔庙建筑的宏伟、精美进行了细致铺陈,凸显出孔庙的庄严与神圣,体现出对孔子的尊崇。
3. 分段赏析
“阙里宣尼宅,儒林礼乐区。右文昭代盛,报德圣恩殊”,开篇点明祭祀之地是孔子故居阙里,这里是儒林礼乐的核心区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下朝代尊崇文化,为报答孔子恩德有特殊举措,体现出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为全诗奠定了尊崇孔子的基调。“天语颁中禁,星轺发上都。内庭香绕案,光禄酒浮壶”,皇帝从中禁颁布旨意,使者从上都出发前往祭祀,宫廷内香案缭绕着香气,光禄寺准备的酒在壶中泛起泡沫。从朝廷的重视和祭祀物资的准备,侧面烘托出此次祭祀活动的庄重与受重视程度。“持节惭专对,于原慎载驱。秋阳稀稼穑,官(一作昼)路足槐榆”,使者手持符节,既惭愧自己难以独自应对,又在原野上谨慎驱车前行,展现出使者的谦逊与谨慎。秋日阳光下庄稼稀疏,官道两旁槐树榆树繁茂,描绘出使者出行途中的景象,增添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历历由沂汶,行行望泗洙。岱宗标近甸,鲁殿没荒芜”,使者沿着沂水、汶水前行,清晰可见,又远远眺望泗水和洙水。泰山的标志近在城郊,鲁国的宫殿已淹没在荒芜之中。通过对沿途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写,展现了地域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暗示孔子文化跨越时空的影响力。“不见三家采,唯馀五父衢。祀严柔日逼,林近绝晨趋”,曾经“三家分晋”的采邑不见踪迹,只剩下五父衢还在,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祭祀日期临近,因靠近树林早晨不再匆忙赶路,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废堞依脩阜,危台记舞雩。庙宫参象纬,书阁压城阇”,残破的城墙依靠着修长的山阜,高台记载着曾经舞雩的盛事,这些历史遗迹引发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孔庙庙宇高耸仿佛与天上的星宿相参,书阁高耸压在城角之上,体现出孔庙建筑的宏伟壮观,烘托出孔子的神圣地位。“反宇周阿峻,回廊百步纡。蛟鳞蟠玉柱,螭首响金铺”,屋檐反曲,四周的屋角高峻,回廊曲折绵延百步。玉柱上雕刻着蛟龙鳞片般的纹路,门环上的螭首发出声响。从整体布局到局部装饰,对孔庙建筑的精美进行了细致描绘,凸显出孔庙的庄严与神圣。“庭迥桧千尺,坛虚杏数株。省牲新雨霁,释奠旧章敷”,孔庙庭院中高大的桧树和空荡祭坛旁的几株杏树,营造出一种清幽、肃穆的氛围。新雨初晴后检查祭祀用的牲畜,按照旧有的章程举行释奠礼,为正式的祭祀仪式做铺垫。“辟户陈笾俎,登歌应瑟竽。尊居玄圣俨,侑食列贤俱”,打开庙门摆上笾豆和俎等祭器,奏乐登歌与瑟竽之声相应和。孔子庄重地居于尊位,陪祭的贤人排列整齐,生动地再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肃穆。“兴俯锵珩佩,周旋谨履絇。祼将宸意达,祝告下诚孚”,祭祀者起身俯身时身上佩戴的珩佩发出声响,行走时谨慎地注意鞋头的装饰。通过祭祀者的动作描写,体现出祭祀的庄重和虔诚。将皇帝的心意传达给孔子,祈祷能得到孔子的真诚回应,表达了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和敬意。“明燎辉云陛,祥熏集宝炉。共观周典礼,宁数汉规模”,明亮的火把照亮了云陛,祥瑞的香气聚集在宝炉之中。大家共同观赏如同周代般的典礼,其规模远非汉代可比,强调了此次祭祀的盛大和规格之高。“似续于今盛,钦崇自古无。缭垣隆象魏,穹石峙龟趺”,这种祭祀的延续到如今如此盛大,对孔子的钦敬崇奉自古以来没有过。孔庙周围高大的围墙如同象魏般壮观,巨大的石头上立着龟趺,进一步体现出孔庙的庄严和神圣。“孤阁青编贮,双亭翠竹扶。山川光拱揖,泉井泽沾濡”,孤阁中贮存着青编书籍,双亭被翠竹环绕扶持。山川仿佛都在向孔庙拱手作揖,泉井的恩泽滋润着周围,描绘出孔庙周边环境的优美和祥和,衬托出孔子的伟大和受到的尊崇。“推本尊师道,题名述庙谟。伫看戋束帛,岂复叹乘桴”,追溯根源尊崇师道,题名以记述庙中的谋划。期待着送上微薄的束帛,又怎会像孔子当年那样感叹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而欲乘桴浮于海呢,体现了当下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制作先东鲁,朝廷用大儒。愚生深有幸,归上孔林图”,孔子的学说开创于东鲁,如今朝廷重用大儒。诗人深感自己有幸,归来后献上孔林图,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文化得以传承的欣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