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不似庞公傲":西山没有庞公那般难以接近的孤傲之气。
# 西山不似庞公傲:即庞德公,据《尚友录》:庞德公居岘山,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并让刘表站在一边不理,对他自己妻子却“相敬如宾”。诸葛亮去拜访他,庞德公开始几次也只是让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来,因此以其踞傲而闻名于世。
"城府有楼山便到":只要城楼所在之处他便能来到城府之中。
"欲将华发染晴岚":山林绵延千里,满目苍翠,
# 晴岚: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千里青青浓可扫":让人不禁想将白发染翠蓝。
"人言华发因愁早":都说我早生华发是因愁绪多。
"劝我消愁惟酒好":劝我喝酒以销愁。
"夜来一饮尽千钟":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销愁,
"今日醒来依旧老":醒来白发未减,人依旧在愁中衰老。
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
刘因(1249~1293),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初名骃,字梦骥,后改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元世祖诏征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即辞归。至元三十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刘因与许衡、吴澄并称“元初三大儒”。刘因学宗程朱,兼采陆九渊之说,并不全然拘守程朱门户。他工诗词,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诗风平正通达,力矫时弊,词性情朴厚。他论文重经世致用,议论文有雄辩之气,言词有力。著有《静修先生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情词。词中通过将西山拟人化,描绘西山“不傲”与人亲近的形象,并由西山的青联想到自己的华发,借酒与愁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面对自身衰老、愁绪难消时旷放超脱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词人在“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中,将西山拟人化,赋予其与人亲近的特质,并与以踞傲闻名的庞德公作对比,同时逆转视角,不说人望山,而说山“便到”城府,新奇有趣。随后“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运用夸张手法,由西山的青翠联想到自己的白发,寄寓对早生华发的感慨与对自然青春气息的向往。用典:下片“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沿用古人借酒浇愁的典故,为情感抒发铺垫。紧接着“夜来一饮尽千钟”以夸张之笔极言饮酒之多,最后“今日醒来依旧老”陡然反跌,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凸显出愁绪的顽固难消。
3. 分段赏析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词人开篇便以独特视角,将西山拟人化,与历史上以踞傲闻名的庞德公作比,称西山并不倨傲。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隐士,拒绝出仕,选择躬耕垄亩,其清高孤傲的形象成为文人墨客笔下代表隐逸风骨的符号。而词人笔下的西山,却打破了传统山水意象中那种可望不可即的疏离感。按照常理,是人们在城府楼头眺望西山,而词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说只要城府有楼,西山便主动前来,这种视角的逆转新奇有趣,不仅凸显了西山与人的亲近,还营造出一种诙谐超迈的氛围。在这一拟人化的互动中,西山仿佛化作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友,主动跨越空间距离,与词人在城楼之上相会,消解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暗合了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由西山的青生发联想,词人想到自己的华发,进而生出要将白发染成晴岚翠色的奇想。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将西山连绵不绝的青翠之色具象化为可以扫取的颜料,这种大胆想象在宋词中独树一帜。“晴岚”一词既描绘了山间晨雾初散、阳光穿透的清丽之景,又暗含着时光流转、岁月静好的意境。词人直白地抒发了对自身早生华发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西山所代表的自然青春气息的向往,思致独特,情感真挚。白发与青山的对比,不仅是生命衰老与自然永恒的碰撞,更折射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青春永驻的渴望,在绮丽的想象中藏着深沉的人生喟叹。“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承接上片的华发,借旁人之言,点明华发早生因愁,且劝以酒消愁,这是沿承古人常见的思维路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酒常常作为排解忧愁的意象出现,从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慷慨悲歌,到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喟叹,酒与愁的羁绊早已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夜来一饮尽千钟”则以夸张之笔,极言饮酒之多,展现出一种豪饮的姿态。这里的“千钟”并非实指,而是通过数字的放大,塑造出词人试图以醉态逃避现实的狂放形象,仿佛要将满腔愁绪都淹没在酒海之中。然而,“今日醒来依旧老”笔锋陡然一转,形成强烈反跌。即便豪饮千钟,醒来后白发依旧,愁绪并未消减,人依旧在衰老的现实中。通过这种先扬后抑的手法,深刻体现出愁绪的顽固和难以排遣,也进一步强化了词人超脱于愁绪之外的旷达心境。词人以自嘲式的笔触,揭示出借酒消愁的虚妄,在看似消极的表述中,实则蕴含着对人生困境的清醒认知与豁达态度,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释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独具谐谑风格,既无柔媚旖旎之态,也无豪迈壮烈之势。它以疏朗简淡的笔触,传递出旷达洒脱的情怀。词中虽有对衰老的喟叹,却不见丝毫伤感情绪。它摒弃繁杂背景,如同于素净宣纸之上勾勒,仅以简洁线条勾勒情绪。上片将青山的葱郁与自身白发对比,凸显“老”态;下片借酒与愁的关联,强调愁绪的萦绕不去,仍紧扣“老”字。统观全词,华发象征衰老,青山则为其隐性衬托,愁绪与衰老的根源虽未明言,却似一团迷雾,缠绕心间难以排遣。这种含蓄表达,赋予词作超脱放达的韵味,尽显典型的元人风貌、格调,以及元人散曲的独特笔法。
上一篇:元·王冕《扬州成元章居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