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ǐ
·
·
zhū
zhuàn

朝代:元作者:脱脱等 撰浏览量:3
zhū
yuán
huì
zhòng
huì
huī
zhōu
yuán
rén
sōng
qiáo
nián
yòu
yǐng
néng
yán
zhǐ
tiān
shì
zhī
yuē
:
tiān
。”
。”
wèn
yuē
:“
:“
tiān
zhī
shàng
?”
?”
sōng
zhī
jiù
shòu
xiào
jīng
yuè
shàng
yuē
:“
:“
ruò
shì
fēi
rén
。”
。”
cháng
cóng
qún
ér
shā
shàng
duān
zuò
zhǐ
huà
shā
shì
zhī
guà
nián
shí
gòng
xiāng
zhōng
shào
xīng
shí
nián
jìn
shì
zhǔ
quán
zhōu
tóng
ān
簿
xuǎn
xiù
mín
chōng
yuán
jiǎng
shuō
shèng
xián
xiū
zhì
rén
zhī
dào
jìn
zhī
wéi
sēng
dào
zhě
chún
nián
chú
zhī
nán
kāng
jūn
zhì
jùn
xīng
chú
hài
zhí
suì
jiǎng
qiú
huāng
zhèng
duō
suǒ
quán
huó
shì
zòu
tuī
shǎng
rén
jiàn
jùn
xué
yǐn
jìn
shì
zi
zhī
jiǎng
lùn
fǎng
访
bái
鹿
dòng
shū
yuàn
zhǐ
zòu
jiù
wèi
xué
guī
shǒu
zhī
huì
zhè
dōng
zǎi
xiàng
wáng
huái
zòu
gǎi
zhè
dōng
cháng
píng
yán
gōng
shì
dān
chē
jiù
dào
rén
wèi
tuī
shǎng
zhí
míng
shǎng
xíng
suì
shòu
zhí
míng
shū
jùn
shāng
zhú
zhēng
zhì
zhōu
zhī
còu
gōu
fǎng
访
mín
yǐn
àn
xíng
jìng
nèi
dān
chē
bǐng
cóng
suǒ
zhì
rén
zhī
jùn
xiàn
guān
dàn
fēng
cǎi
zhì
yǐn
suǒ
rán
fán
dīng
qián
zhī
zhèng
yǒu
biàn
便
mín
zhě
ér
dān
zhī
jiù
huāng
zhī
suí
shì
chǔ
huà
wèi
jīng
jiǔ
zhī
yǒu
duǎn
zhě
wèi
shū
wéi
zhèng
shàng
wèi
wáng
huái
yuē
:“
:“
zhū
zhèng
shì
què
yǒu
guān
。”
。”
dēng
shí
nián
shì
wài
zhě
jǐn
jiǔ
kǎo
cháo
cái
shí
jiā
pín
dān
piáo
kōng
yàn
zhū
shēng
zhī
yuǎn
ér
zhì
zhě
dòu
fàn
gēng
bàn
zhī
gòng
wǎng
wǎng
chēng
dài
rén
yòng
ér
fēi
dào
jiè
wéi
xué
qióng
zhì
zhī
fǎn
gōng
jiàn
shí
cháng
wèi
shèng
xián
dào
tǒng
zhī
chuán
sàn
zài
fāng
shèng
jīng
zhī
zhǐ
míng
ér
dào
tǒng
zhī
chuán
shǐ
huì
shì
jié
jīng
yán
jiū
shèng
xián
zhī
jīng
xùn
suǒ
zhù
shū
jiē
xíng
shì
cháo
tíng
shū
xùn
shuō
xué
guān
píng
shēng
wéi
wén
fán
bǎi
juàn
shēng
wèn
fán
shí
juàn
bié
shí
juàn
qìng
yuán
èr
nián
shěn
wéi
jiān
chá
shǐ
shí
zuì
zhào
luò
zhí
mén
rén
cài
yuán
dìng
sòng
dào
zhōu
biān
guǎn
nián
nián
jìn
shí
zhōng
zhì
shì
nián
suǒ
qǐng
míng
nián
nián
shí

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在岀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逐句剖析

"朱熹":朱熹,

#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字元晦":字元晦,

"一字仲晦":又字仲晦,

"徽州婺源人":徽州婺源人。

# 徽州婺源:现在的江西婺源县。

"父松字乔年":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朱熹从小聪慧过人,

# 悟:有悟性。

"甫能言":刚能够讲话时,

"父指天示之曰:":父亲指着天告说:“

"天也":这就是天。”

"熹问曰":朱熹问道:“

"天之上何物":天的上面是什么?”

"松异之":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就傅":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

# 就傅:跟从老师读书。

"授以《孝经》":老师教他读《孝经》,

"一阅":他看过一遍,

"题其上曰":就在书上写道:“

"不若是":不能像这样去做,

"非人也":就不能算作一个人。”

"尝从群儿戏沙上":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

"独端坐以指画沙":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

"视之":别人一看,

"八卦也":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年十八贡于乡":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

# 贡于乡:参加乡贡考试。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主泉州同安簿":在岀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

"选邑秀民充弟子员":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淳熙五年,

"除知南康军":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 军:宋代行政区域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县。

"至郡":到任后,

"兴利除害":兴利除弊,

"值岁不雨":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

"讲求荒政":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

# 讲求荒政: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

"多所全活":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讫事":事情结束后,

#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

"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 纳粟人: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间诣郡学":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

"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 讲论:讲学。,引进士子:召集学生。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

"奏复其旧":奏请朝廷重新修复,

"为《学规》俾守之":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会浙东大饥":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

"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即日单车就道":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

"辞职名":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

"纳栗赏行":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

"遂受职名":他才受职赴任。

"即移书他郡":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

"募米商":召集米商,

"躅其征":免除他们的商税,

"及至":等朱熹到达浙东,

"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熹日钩访民隐":朱熹每日查访民情,

"按行境内":到州县巡行考察,

"单车屏徒从":单车独行,不带随从,

"所至人不及知":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

"至自引去":有的甚至弃官离去,

"所部肃然":辖区之内秩序肃然。

"凡丁钱、":所有丁钱、

"役法之政":役法这类规定条款,

"有不便于民者":如对百姓不利,

"悉厘而单之":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

"于救荒之余":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

"随事处画":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

"必为经久之计":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

"有短熹者":有人毁谤朱熹,

"谓其疏于为政":说他政务荒疏,

"上谓王淮曰":皇上对王淮说:“

"朱熹政事却有可观":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熹登第五十年":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

"仕于外者仅九考":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

"立朝才四十日":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

"家故贫":家境一向贫寒,

"箪瓢屡空":以至常常断粮,

"晏如也":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

"豆饭藜羹":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

"半与之共":并和他们一起吃饭。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其为学":朱熹做学问,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

"反躬以践其实":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

"圣经之旨不明":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

"而道统之传始晦":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

"于是竭其精力":于是,朱熹竭尽精力,

"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所著书皆行于世":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熹没":朱熹死后,

"朝廷以其":朝廷把他的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训说立于学官":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平生为文凡百卷":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

"生徒问答凡八十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

"别录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庆元二年,

"沈继祖为监察御史":沈继祖任监察御史,

"诬熹十罪":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

"诏落职罢祠":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

"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四年":庆元四年,

"熹以年近七十":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

"中乞致仕":申请退休。

"五年":庆元五年,

"依所请":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明年卒":庆元六年,

"年七十一":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朱熹传》是《宋史》中的一篇人物传记,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该传记以时间为线,详细地叙述了朱熹从幼年时光,到求学岁月;从初入官场,到造福一方;从学术领域的深耕细作,到晚年时期的跌宕起伏,全方位展现其一生。文中着重刻画了他高洁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在思想上取得的成就。文章结构精巧,层次分明,在字里行间,生动诠释了朱熹务实勤勉的为官之道与心系百姓的儒者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朱熹传》是一篇人物传记,选自《宋史・朱熹传》,文章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朱熹的一生,既有对其早年聪慧的勾勒,也有对仕途政绩、学术追求及晚年境遇的叙述,全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地展现了这位理学大家的形象。

2. 分段赏析

首段主要介绍朱熹的家世和幼年经历。朱熹自幼聪慧颖悟,刚会说话就对天之上的事物产生好奇,展现出他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孝经》时,他能深刻领会并题字表明自己的志向,体现出其对儒家道德观念的认同和坚守。在沙地上独自画八卦,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天赋和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这些早期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基础。此外,他十八岁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在泉州同安任主簿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弟子,讲授圣贤之道,并禁止妇女出家为僧道,表明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维护社会风化。第二段讲述朱熹在南康军和浙东的任职经历。在南康军,他兴利除害,重视荒政,使许多百姓得以生存,事后还为献粮救灾之人请求赏赐,体现出他关心百姓疾苦、赏罚分明的品质。他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制定学规,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在浙东饥荒时,他积极采取措施,如召集米商、免除商税以筹备粮食,单车独行查访民情,革除不利百姓的丁钱、役法等政策,在救荒之余还为长远打算。尽管有人诋毁他,但皇帝却认可他的政绩,这表明朱熹的为政举措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仁政”的理念。第三段介绍朱熹的个人生活、学术成就及晚年遭遇。朱熹一生为官时间不长,且多在地方任职,家中贫困却能安贫乐道,与学生共享粗茶淡饭,坚守道义,不获取不义之财,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操守。他做学问注重穷理致知、身体力行,认为圣贤道统传承隐晦,于是竭尽精力研究经训,著书立说,其著作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庆元二年,他遭到监察御史沈继祖的诬陷,被罗列十罪,落职罢祠,其门人也受到牵连。尽管如此,他在困境中仍坚持学术研究,体现出他对学术的执着和对道统传承的责任感。最后,朱熹在七十一岁时去世,结束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雨《范以善云林清远馆》

下一篇:元·张伯淳《齐天乐 次韵谢倦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