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云间":在阴冷的云层之间,
"夕阳楼外数峰闲":夕阳映照的楼外,几座山峰悠然显现,
"等闲不许俗人看":不轻易让世俗之人观赏,
# 等闲:犹言随便、无端。
"雨髻烟鬟":带着雨意的发髻和如烟的发鬟,
"倚西风十二阑":在秋风中倚遍了栏杆。
# 十二阑:形容栏杆曲折众多。
"休长叹":不要长久地叹息,
"不多时暮霭风吹散":没多久晚雾就被风吹散了,
"西山看我":西山注视着我,
"我看西山":我也端详着西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山水诗,介绍了作者登楼观赏大都西山的经历,描绘了西山在冷云、暮霭中及暮霭消散后的不同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西山的喜爱,营造了物我交融的意境,表达了孤高自许的情怀与超脱的人生体悟。
2. 写作手法
拟人:“雨髻烟鬟”,将西山比作有发髻和鬟的美人,赋予西山人的姿态,生动描绘出西山在云雾中朦胧的样子。化用:“西山看我,我看西山”,化用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和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诗意,营造出物我交融的境界。倒装:“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正常语序应为“雨髻烟鬟,等闲不许俗人看”,通过倒装突出西山不轻易让俗人观赏的特点,表现其高洁。白描:全曲用简练的语言描绘西山景象,如“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寥寥数字勾勒出冷云、夕阳、楼外山峰的画面,不加过多修饰。情景交融:作者将自身情感融入西山景色描写中,如“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借观景时的动作和感慨,将情感与景物结合,最后“西山看我,我看西山”达到物我交融。
3. 分段赏析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开篇“冷云间”三字,先勾勒出西山所处的环境,阴冷的云层笼罩,给人一种压抑之感。紧接着“夕阳楼外数峰闲”,在夕阳的映照下,楼外的几座山峰从冷云中显露出来,“闲”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山峰在云雾中悠然自得的姿态,也暗示了作者登楼远眺时的心境。这两句以简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清冷又略带宁静的画面,为下文描写西山的独特韵味做了铺垫。“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这两句采用倒装的手法,先说西山不轻易让俗人观赏,突出了西山的高洁与不凡,仿佛它有自己的傲气。后以“雨髻烟鬟”作喻,将西山比作一位带着雨意、发髻和发鬟如烟雾般朦胧的美人,生动地描绘出西山在雨霁后云雾缭绕的模样。这不仅补充了“冷云”的来历,也让我们感受到西山的神秘与美丽,同时暗示作者自认为是懂西山的知音。“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倚西风十二阑”描绘出作者在秋风中,倚靠着栏杆眺望西山的情景,“十二阑”说明作者眺望的时间不短,可见他对西山的喜爱。“休长叹”则表现出作者的心境,即便此时西山被云雾遮挡,他也没有因此而叹息。这既体现出作者对西山终将展露全貌的笃定,也暗含着他对心中理想的坚守,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从容与执着。“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不多时暮霭风吹散”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晚雾被风吹散,西山的全貌得以显现,画面瞬间变得开阔起来。而“西山看我,我看西山”更是妙笔,营造出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西山仿佛在注视着作者,作者也在端详着西山,彼此相互呼应。这不仅写出了作者赏景时的愉悦,更寄托了他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让全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表面写的是看山的经过,内里却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坚守。这一点,从曲里的暗示中能轻易看出来。“冷云”指的是追求精神目标时遇到的阻碍和困惑,但只要始终坚定理想、不放弃,最后总能冲破阻碍,就像乌云挡不住太阳一样。西山本是“等闲不许俗人看”的,可最后还是和作者相互契合、融为一体,“西山看我,我看西山”这句里,诗人把自己看作脱俗又孤傲的人,这份用意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