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暑贾余勇":秋日的暑气还在逞强,
"怀抱方焚如":心中像被烈火焚烧一般焦灼。
"故人江上来":老朋友从江上来访,
"风雨与之俱":风雨也随他一同而至。
"遂令沸羹鼎":这竟让如沸腾热羹般的心境,
"化为寒露壶":化作了盛着寒露的清凉壶盏。
"幽寻陟崇丘":我们探寻幽境登上高丘,
"飘飘素霞裾":衣袂飘飘如同素色云霞。
"同游得名缁":同游的还有知名的僧人,
"吟啸兴不孤":吟诗作啸,兴致并不孤单。
"大树倚高盖":倚着如高伞般的大树,
"小酌欢有余":浅酌小饮,欢乐无穷。
"三江五湖上":三江五湖之上,
"群峰开画图":群山展开如一幅美丽画卷。
"独怜我乡土":唯独怜惜我的故乡,
"烟尘尚模糊":仍在烟尘中一片模糊。
"安知艰虞世":怎知这艰难忧患的世道里,
"得此暇日娱":能有这样的闲暇时光寻欢。
"一笑百虑忘":一笑之间,百般忧虑尽消,
"松风奏笙竽":松风阵阵,如奏笙竽之声。
元末理学家、文学家
谢应芳(1296~1392),元末理学家、文学家。字子兰,曾筑室名“龟巢”,故号龟巢,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笃志好学,潜心程朱理学。明洪武中归隐横山以终。谢应芳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用前人经验事实和孔子、荀子、柳宗元等人的言论说明生死为自然之理,认为老、庄、仙、佛之说为异端,“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明史》本传称其“诗文雅丽蕴藉,而所自得者,理学为深”。著有《辨惑编》《龟巢稿》《思贤录》等。
1. 分段赏析
“秋暑贾余勇,怀抱方焚如”,开篇紧扣“秋暑”,以“贾余勇”写出秋老虎的余威,又用“焚如”作比,将内心因酷热而产生的焦灼感具象化,寥寥数字便勾勒出难耐的暑气与烦躁的心境。“故人江上来,风雨与之俱。遂令沸羹鼎,化为寒露壶”,笔锋一转写故人到访。“风雨与之俱”既点明友人到来时的天气,又暗显相见的惊喜;“沸羹鼎”与“寒露壶”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喻指此前酷热如沸的状态,后者喻指故人带来的清凉与慰藉,生动展现了心境因友人到来而发生的急剧转变。“幽寻陟崇丘,飘飘素霞裾。同游得名缁,吟啸兴不孤”,描写与友人同游的情景。“陟崇丘”写出登山的行动,“素霞裾”以飘逸的衣着侧面烘托游者的洒脱;“名缁”(指僧人智愚隐)的加入,让“吟啸”有了呼应,“兴不孤”直接点出相聚游乐的兴致高昂,画面中透着轻松愉悦。“大树倚高盖,小酌欢有余。三江五湖上,群峰开画图”,描写游赏中的景致与乐趣。“高盖”喻指大树枝叶繁茂如伞,“小酌”点出闲饮之乐;“群峰开画图”以比喻写三江五湖间的群峰如画卷展开,既写出景色的秀美,也暗含沉醉其中的惬意。“独怜我乡土,烟尘尚模糊。安知艰虞世,得此暇日娱”,情感由乐转忧。“烟尘尚模糊”暗示故乡可能仍处战乱之中,“艰虞世”点出时代的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暇日娱”更显珍贵,字里行间藏着对乡土的牵挂与对乱世的感慨。“一笑百虑忘,松风奏笙竽”,以释然作结。“一笑”驱散诸多忧虑,“松风奏笙竽”将松风比作笙竽之声,赋予自然景物以音乐的美感,既写出此刻的轻松,也让这份暂得的欢愉有了清雅的余韵。
下一篇:元·于立《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