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船著牛轭":春风吹着船靠在牛轭形的岸边,
# 牛轭:牛轭泽在虾蟆山下。
"扶藜直上山之脊":我扶着藜杖径直登上山的山脊。
"山上老石怪且顽":山上的老石头又怪又顽固,
"皮肤皴皵苔花碧":石面粗糙开裂,青苔像花儿般碧绿。
# 皵:一作皱。
"我来不知石有名":我来的时候不知道这石头有名气,
"拊摩怪状心亦惊":抚摸它怪异的形状,心里也感到吃惊。
"野人指点为我说":乡下人指着石头告诉我,
"此物乃是虾蟆精":这东西原来是虾蟆精变的。
# 乃是:一作却是。
"古昔曾偷太仓粟":古时候它曾偷过国家粮仓的粮食,
"三百余年耗中国":三百多年来消耗着中原的财物。
"天官烛其阴有毒":天官察觉它暗中有害,
"敕丁破口劙其足":下令差役打破它的嘴、割伤它的脚。
# 劙:一作剶。
"至今突兀留山丘":到如今它仍高高耸起成了山丘,
"雨淋日炙无人收":任凭雨淋日晒没人管。
# 收:一作牧。
"树根穿尻蛇入肚":树根从它的臀部穿入,蛇钻进它的肚子,
"老鸦啄背狐粪头":老鸦啄它的背,狐狸在它头上拉屎。
"牧童时时放野火":牧童常常放野火焚烧它,
"耕夫怒击樵夫剁":农夫愤怒地击打它,樵夫用刀砍它。
"自从残堕不能行":自从它残缺衰败不能动弹,
"见者唾之闻者骂":看见的人就唾弃它,听说的人就咒骂它。
"虾蟆虾蟆非令仆":虾蟆啊虾蟆,你不是朝廷官吏,
"无功那窃天之禄":没功劳怎敢窃取上天的俸禄。
"如今虾蟆处处有":如今这样的虾蟆到处都是,
"天官何不夷其族":天官为何不把它们全族消灭。
"致令骄气吹臊腥":致使它们骄横的气焰散发腥臊,
"干霄上食天眼睛":甚至冲上天去啄食老天的眼睛。
"百虫啖尽心未已":它们把百虫啃食光了,它们的贪心还没停止,
"假作鼓吹怡人情":还假装奏乐讨好人。
"三月江南春水涨":三月江南春水上涨,
"纡青拖紫争跳浪":它们拖着青紫色的身子争着在浪里跳跃。
"渔父持竿不敢言":渔翁拿着鱼竿不敢作声,
"猎夫布弩空惆怅":猎人摆好弓弩也只能白白惆怅。
"黄童白叟相引悲":黄口小儿和白发老人相互拉着叹息,
"田中更有科斗儿":田里还有更多的蝌蚪呢。
# 科斗儿:一作蝌蚪儿。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虾蟆山的奇石传说与现实景象,借“虾蟆精”隐喻贪腐势力,表达了对社会乱象的讽刺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田中更有科斗儿”,“科斗儿”即蝌蚪,是虾蟆的幼虫。诗人在此以蝌蚪暗喻那些尚未长成却已存在的“虾蟆”式恶势力。前文已借“虾蟆精”影射贪腐官僚,结尾用“田中更有科斗儿”暗示这种剥削现象并未终结,新生的恶势力仍在滋生。这种暗喻将自然生物与社会现象关联,既形象又深刻,传递出对腐败延续的忧虑与批判。
3. 分段赏析
开篇“春风吹船著牛轭,扶藜直上山之脊”,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行旅登山的过程,“春风”“牛轭”“藜杖”等意象带有生活气息,为下文描写山石做了铺垫,自然引出登山所见。“山上老石怪且顽,皮肤皴皵苔花碧”,用拟人化的“皮肤皴皵”描写山石的粗糙形态,“苔花碧”点染出山石的自然特征,“怪且顽”则定下奇石的基本基调,暗示其不寻常的寓意。“我来不知石有名,拊摩怪状心亦惊。野人指点为我说,此物乃是虾蟆精”,这四句先写“我”初见奇石时的陌生与触摸其怪状后的诧异,再借野人的指点,将奇石与“虾蟆精”的传说相连,既显石形奇特,又添神秘色彩。“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余年耗中国。天官烛其阴有毒,敕丁破口劙其足”,追溯虾蟆精的过往,“偷太仓粟”“耗中国”点出其危害,“破口劙足”的惩戒则带有民间传说的善恶有报色彩,为下文的批判埋下伏笔。“至今突兀留山丘,雨淋日炙无人收。树根穿尻蛇入肚,老鸦啄背狐粪头”,以一系列具象化的描写展现虾蟆精化为山石后的残损境遇,“树根穿”“蛇入肚”“老鸦啄”“狐粪头”等细节,刻画其被自然与动物侵蚀的惨状,暗示恶势力的最终下场。“牧童时时放野火,耕夫怒击樵夫剁。自从残堕不能行,见者唾之闻者骂”,通过牧童、耕夫、樵夫的行为,以及世人“唾之”“骂之”的态度,展现民众对虾蟆精的憎恶,将个体情感扩展为集体情绪,强化了批判的力度。“虾蟆虾蟆非令仆,无功那窃天之禄”,直接对虾蟆精发出诘问,“非令仆”“无功窃禄”的指责,开始反映现实中无功受禄的现象,让诗歌的讽刺意味逐渐显露。“如今虾蟆处处有,天官何不夷其族”,将“虾蟆”从单个奇石扩展到“处处有”,点明批判的普遍性,“天官何不夷其族”的质问充满愤懑,直接指向对社会乱象的不满,情感更为强烈。“致令骄气吹臊腥,干霄上食天眼睛。百虫啖尽心未已,假作鼓吹怡人情”,用夸张的“食天眼睛”“心未已”描写虾蟆精的贪婪嚣张,“假作鼓吹”则讽刺其伪装讨好的丑态,进一步揭露恶势力的本质。“三月江南春水涨,纡青拖紫争跳浪”,“三月江南春水涨”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江南三月的典型景致,充满春日生机与地域特色。“纡青拖紫”暗喻官场服饰,“争跳浪”刻画虾蟆们的活跃嚣张,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巧妙关联,让讽刺更具针对性。“渔父持竿不敢言,猎夫布弩空惆怅”,通过渔父“不敢言”与猎夫“空惆怅”的神态,展现民众面对恶势力的无奈,与前文的愤怒形成对比,反映出恶势力横行的现实困境。结尾“黄童白叟相引悲,田中更有科斗儿”,以黄童白叟的“悲”收束全诗,“田中更有科斗儿”则暗示剥削现象的延续,深化了诗歌的现实意义,余味悠长。
上一篇:元·谭处端《酹江月 上元夜观月》
下一篇:元·王冕《葛仙翁移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