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连山沙作堆":广阔的原野与山峦相连,沙子堆积成堆,
"白沙平处见楼台":在平坦的白沙之处能看到楼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行人在禁地中避开芳草,
# 避芳草:元世祖思创业艰难,移沙漠莎草于丹墀,要子孙不忘草地,称为誓俭草。,禁地:皇宫。
"尽向曲阑斜路来":都朝着曲折的栏杆和斜路走来。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分段赏析
“大野连山沙作堆”中“大野”描绘出广阔的原野,“连山”则写出了原野与山峦相连的壮阔景象,“沙作堆”形象地表现出沙子堆积的状态,此句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边塞地区广袤、荒凉的自然风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白沙平处见楼台”中“白沙平处”描绘出一片平坦的沙地,在这片单调的沙海中,“见楼台”突然出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画面的单调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引发读者的遐想。“行人禁地避芳草”中“行人”点明了画面中的人物,“禁地”给人一种神秘、特殊的感觉,“避芳草”则描绘出行人的行为,表现出他们对芳草的避让,暗示了当地可能存在的一些特殊规定或文化习俗,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尽向曲阑斜路来”中“尽向”表示所有行人都是如此,“曲阑斜路”描绘出曲折的栏杆和斜路,行人沿着这样的道路行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体现出当地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上一篇:元·王冕《红梅·十八》
下一篇:元·萨都剌《白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