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zuò

朝代:唐作者:袁皓浏览量:2
jīn
bǎng
gāo
xuán
xìng
zhēn
fēn
míng
zhé
zhī
chūn
péng
yíng
zhà
jiē
shén
xiān
jiāng
hǎi
huí
gēng
diào
rén
jiǔ
wàn
tuán
pái
shí
nián
xīn
shè
fēng
chén
shēng
píng
shí
jié
féng
gōng
dào
jué
lóng
mén
shì
xiǎn
jīn

译文

金榜高高悬挂,上面真真切切地写着我的姓名,就像折取到了一枝美好的春色。在这像蓬瀛仙岛般的长安会见到仙人般的同榜进士,不禁回想起那些还在田间江上耕钓的友人。现在我像展翅的大鹏,扶摇而飞上了九万里高空,可这是在风尘中十年辛苦的结果啊。在这太平盛世里我有幸遇到了公正的科举考试制度,我不再觉得龙门是那难以跨越的险峻关津。

逐句剖析

"金榜高悬姓字真":金榜高高悬挂,上面真真切切地写着我的姓名,

# 姓字:姓氏和名字,犹姓名。,高悬:高高挂起。,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进士的榜。

"分明折得一枝春":就像折取到了一枝美好的春色。

"蓬瀛乍接神仙侣":在这像蓬瀛仙岛般的长安会见到仙人般的同榜进士,

# 蓬瀛: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江海回思耕钓人":不禁回想起那些还在田间江上耕钓的友人。

# 回思:回想,回忆。

"九万抟扶排羽翼":现在我像展翅的大鹏,扶摇而飞上了九万里高空,

"十年辛苦涉风尘":可这是在风尘中十年辛苦的结果啊。

# 风尘: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十年:形容时间长久。

"升平时节逢公道":在这太平盛世里我有幸遇到了公正的科举考试制度,

# 时节:季节,时令。

"不觉龙门是崄津":我不再觉得龙门是那难以跨越的险峻关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及第后作》是唐代诗人袁皓考中进士后创作的作品,写于唐僖宗咸通年间。全诗以“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起笔,直接抒发了考中进士后的极度喜悦之情,后面又通过“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等诗句,把《庄子》中的典故和十年寒窗的经历相互对照,展现出从耕田垂钓的平民到金榜题名的举子这一身份的转变。这首诗为七言律诗的形式,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和多重意象,既体现出唐代科举制度对读书士人命运的影响,也折射出科举考试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历史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袁皓在唐僖宗咸通年间(860-874年)经由殿试考中进士,这首诗便是写于金榜题名的时刻。诗中“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等诗句,反映出诗人从平民书生到进士及第的人生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言志诗,诗歌描绘了诗人科举成功后的自豪与欣慰,礼赞科举制度的公平,诠释士人进取精神与时代风貌。

2. 写作手法

比喻:“分明折得一枝春”将科举及第比作折取春枝,“春”在古典诗词中象征新生与希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及第后的喜悦心情,同时暗含对未来前程似锦的美好期许,使抽象情感更易感知。用典:颔联“蓬瀛乍接神仙侣”化用蓬莱、瀛洲仙岛典故,描绘与同榜进士交往如置身仙境,烘托出诗人身份转变后的尊崇感;颈联“九万抟扶排羽翼”援引《庄子・逍遥游》大鹏意象,既展现诗人及第后的壮志豪情,又喻指科举成功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增添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比:“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一句中,“九万抟扶”展现诗人及第后如大鹏展翅的凌云壮志,“十年辛苦”回顾寒窗苦读的艰辛岁月,今昔境遇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对比,凸显诗人奋斗终获回报的欣慰之情,深化诗歌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以“金榜高悬”直观呈现科举放榜场景,“姓字真”通过强调姓名确凿无误,表现诗人对及第事实的确认与惊喜。“分明折得一枝春”运用比喻,将科举及第比作折取春枝,“春”既呼应传统诗词中春天象征新生与希望的意象,也暗合科举中第带来的前程展望,生动体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颔联“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中,“蓬瀛”化用蓬莱、瀛洲等仙岛典故,将及第后在长安与同榜进士的交往场景比作置身仙境,“神仙侣”指代同榜进士,展现出诗人因身份转变进入新社交圈层的新奇感受。“江海回思耕钓人”中“江海”“耕钓人”描绘过往隐居或平凡生活画面,既体现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也折射出命运转折带来的感慨。颈联“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意象,以“九万抟扶”展现及第后如大鹏展翅的凌云壮志;“十年辛苦”则回忆寒窗苦读的漫长岁月,“风尘”一词道尽求学路上的艰辛,形成“苦尽甘来”的强烈反差,凸显奋斗终获回报的欣慰。尾联“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崄津”将个人际遇与时代背景结合,“升平时节”点明社会环境,“公道”肯定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公平性,“龙门”在古代常喻指科举难关,诗人以“不觉崄津”表明通过科举及第,不再视科举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既展现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也流露出对时代与朝廷的肯定,以达观态度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及第后作》洋溢着昂扬的豪情与自信,诗人以灵动绚烂的笔触表达了袁皓科举登第后的喜悦与自豪,同时也肯定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公平性。诗作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结合,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状况,以及士人阶层通过科举实现理想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文学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再因公事到骆口驿》

下一篇:唐·陈翥《金钱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