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抚州临川人":抚州临川人。
"父益":父亲王益,
"都官员外郎":任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
"一过目终身不忘":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初看似不经意,
"既成":完成后,
"见者皆服其精妙":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
"能以辩博济其说":能够凭借广博的辩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果于自用":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于是上万言书":于是他向皇帝呈上万言书,
"以为":认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
"风俗日以衰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
"患在不知法度":毛病在于不知法度,
"不法先王之政故也":不效法先王的政令的缘故。
"法先王之政者":效法先王的政令,
"法其意而已":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
"法其意":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则吾所改易更革":那么我们所作的改革变更,
"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不至于让天下人惊骇,
"嚣天下之口":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
"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
"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
"自古治世":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
"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正确的方法罢了。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
"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而民间乡野之中也缺少可任用的人才,
"社稷之托":国家的托付,
"封疆之守":疆域的保护,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以上天赐予的幸运为常态,
"而无一旦之忧乎":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希望陛下能看清苟且因循的弊病,
"明诏大臣":明文诏令大臣,
"为之以渐":逐渐采取措施,
"期合于当世之变":期望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变化。
"臣之所称":我所主张的,
"流俗之所不讲":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
"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后安石当国":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
# 当国:掌管国政。
"其所注措":他所安排的,
# 注措:措置,安排。
"大抵皆祖此书":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 祖:效法、尊崇。,大抵:大都、大致。
"俄直集贤院":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
"先是":在此之前,
"馆阁之命屡下":馆阁的任命多次下达,
"安石屡辞":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
"恨不识其面":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惟患其不就也":只是怕他不就任。
"以母忧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终英宗世":直到英宗在位期间,
"召不起":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二年二月":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
"拜参知政事":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上谓曰":皇上对他说:“
"人皆不能知卿":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
"以为卿但知经术":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
"不晓世务":不懂的政治事务。”
"安石对曰":王安石回答说:“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
"但后世所谓儒者":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
"大抵皆庸人":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
"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
"上问":皇上问:“
"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那么你所施行的措施以什么为先?”
"安石曰":王安石答道:“
"变风俗":改变劣习风俗,
"立法":树立法规,
"最方今之所急之":是现在最亟需的了。”
"上以为然":皇上认为是对的。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
"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王安石命令他的同党吕惠卿负责这件事。
"青苗、":青苗、
"均输、":均输、
"保甲、":保甲、
"免役、":免役、
"市易、":市易、
"保马、":保马、
"方田诸役相继并兴":方田变法相继开始实施,
"号为新法":号称新法,
"遣提举官四十余辈":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
"颁行分下":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安石性强忮":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
"遇事无可否":遇事不管对与错,
"自信所见":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执意不回":执意不肯改变。
"至议变法":到议论变法时,
"而在廷交执不可":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
"安石傅经义":安石引用经义,
"出己意":阐述自己的见解,
"辩论辄数百言":辩论起来常常几百句话,
"众不能诎":众人不能使他屈服。
"甚者谓":他甚至说:“
"天变不足畏":天灾不足以畏惧,
"祖宗不足法":祖宗的法度不值得效法,
"人言不足恤":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
# 中外:朝廷内外。
"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大量任用自己门下聪明伶俐的年轻人。
# 儇慧:浮浅慧黠。
"久之":过了很久,
"以旱引去":因为旱灾而引退,
"洎复相":等到再担任宰相,
# 洎:等到。
"岁余罢":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终神宗世不复召":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
"凡八年":前后共八年。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历史人物生平及政治活动叙述的人物传记。聚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全文展现了王安石在北宋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2. 分段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介绍王安石的基本家世与早年才学,“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属文动笔如飞,见者皆服其精妙”突出其天资聪颖、才学出众。通过简洁的叙事,以“过目不忘”“动笔如飞”等细节勾勒人物初始形象,为后文政治活动埋下“才学奠基”的伏笔。史传常用的“先叙家世、次述才德”结构,在此段得以体现,客观呈现人物起点,未加主观褒贬。“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详述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与核心政见,提出“法先王之意”的改革理念,直指“财力困穷”“风俗衰坏”的社会危机,强调“治财有道”与“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并预言其日后执政举措“大抵皆祖此书”。段通过引用奏疏原文,直接展现人物政治思想的深度与系统性。“法其意”而非“法其形”的辩证观点,体现其革新智慧;对“治财无其道”“人才不足”的批判,切中北宋中期积弊。史传以“引用+概括”的手法,既保留政见原貌,又点明其思想对后续变法的指导意义,叙事客观且逻辑清晰。“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记载王安石屡辞馆阁之职、因母忧去官及英宗朝未被起用的经历,士大夫“恨不识其面”与朝廷“患其不就”的态度,侧面烘托其声望与淡泊形象。通过“屡辞”“召不起”的行为描写,与士大夫、朝廷的反应形成对比,凸显其早年“无意于世”的姿态,为后文神宗朝出仕形成转折。史传此处以“客观记录人事”为主,未直接评价其动机,仅通过他人态度暗示其影响力,笔法含蓄。“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叙述神宗朝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与皇帝讨论“经术与世务”的关系,提出“变风俗,立法度”为当务之急,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启用吕惠卿,推行青苗、均输等新法。此段通过君臣对话,展现王安石“经术致用”的政治理念,与前文“法先王之意”形成呼应。“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的细节,可见变法推行的雷厉风行。史传以时间顺序记录事件进程,突出人物在变法中的主导角色,对其与神宗的互动、用人选择等均作客观陈述,未预设立场。“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评价王安石性格“强忮”,执政时“自信所见,执意不回”,面对争议以经义辩论,提出“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老臣、重用年轻官员,后因旱情辞职,神宗朝终未再召。此段直接点评人物性格与执政风格,“强忮”“执意不回”指出其固执一面,“三不足”彰显其革新决心与反传统精神。“罢黜老成人”“用门下少年”的记载,客观呈现其用人争议。史传以“久之”“岁余罢”等时间词概括其仕途起伏,对变法的成败利弊未作直接评判,仅以事实收束,体现“据事直书”的史笔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