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chí
shàng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lín
táng
yōu
xiāo
xián
yǒng
piāo
fēng
luàn
píng
zōng
luò
sàn
yǐng
tiān
qīng
xiǎo
liáng
qiū
shēn
ǒu
huā
lěng
yǒu
huái
怀
yán
xīn
xǐng

译文

看看这树林池塘如此清幽,正好用来消磨这漫长又闲适的日子。飘忽的风扰乱了浮萍的踪迹,飘落的树叶也搅散了鱼儿的影子。天空晴朗,清晨的露水带着凉意,秋意已深,藕花也透出丝丝冷意。心中有感慨却无人可以诉说,独自站立,内心自我反省。

逐句剖析

"顾兹林塘幽":看看这树林池塘如此清幽,

"消此闲日永":正好用来消磨这漫长又闲适的日子。

"飘风乱萍踪":飘忽的风扰乱了浮萍的踪迹,

"落叶散鱼影":飘落的树叶也搅散了鱼儿的影子。

"天清晓露凉":天空晴朗,清晨的露水带着凉意,

# 晓:一作风。,清:一作地。

"秋深藕花冷":秋意已深,藕花也透出丝丝冷意。

"有怀无与言":心中有感慨却无人可以诉说,

"独立心自省":独自站立,内心自我反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池上》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绕秋日池塘展开,同时融入了诗人闲适时光中的情感与思考。诗中先描述了林塘的清幽,诗人在此消磨漫长的闲日,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接着描绘了秋风乱萍、落叶散鱼影、天清露凉、秋深藕冷等秋日特有的景象,展现了秋日池塘的独特风光。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心中有感慨却无人倾诉,只能独自站立进行内心自我反省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在闲适时光中的孤独和对自我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池塘景色和自身情感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复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顾兹林塘幽,消此闲日永”,开篇点明环境和行为,“顾兹”将视角引向林塘,“幽”字突出了林塘清幽的特点。“消此闲日永”表明诗人打算在这清幽的林塘边消磨这漫长而闲适的日子,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这份宁静的享受。“飘风乱萍踪,落叶散鱼影”,描绘了秋风中池塘的动态景象。“飘风”即飘忽的风,它扰乱了浮萍原本的踪迹,使浮萍在水面上飘忽不定;“落叶”飘落下来,搅散了鱼儿在水中游动时留下的影子。这两句诗通过风的吹动和叶的飘落,为原本宁静的池塘增添了一份动态和不安,从侧面反映出秋日的变化。“天清晓露凉,秋深藕花冷”,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氛围。“天清”描绘出天空晴朗的景象,“晓露凉”则突出了清晨露水的凉意,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清冷。“秋深藕花冷”点明秋意已经很深,藕花也透出丝丝冷意,不仅写出了藕花在秋风中的状态,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清冷之感,深化了秋日的主题。“有怀无与言,独立心自省”,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有怀无与言”表达了诗人心中有感慨、有想法,但却没有可以倾诉的人,体现出诗人的孤独感。“独立心自省”则描绘了诗人独自站立,进行内心自我反省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在闲适时光中对自我和生活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无调名 次重阳韵》

下一篇:元·徐琰《双调·沉醉东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