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n
殿
qián
huān
·
·
西
shān

朝代:元作者:唐毅夫浏览量:3
lěng
yún
jiān
yáng
lóu
wài
shù
fēng
xián
děng
xián
rén
kàn
yān
huán
西
fēng
shí
èr
lán
xiū
cháng
tàn
duō
shí
ǎi
fēng
chuī
sàn
西
shān
kàn
kàn
西
shān

译文

在冷云飘浮之间,夕阳映照的楼外有几座山峰悠然闲适。平常不轻易让普通人看到,云雾环绕的山峰像雨中的发髻和如烟的鬟发。我在秋风中倚遍曲折的栏杆,又何必为之长叹。不多时晚风将夜雾驱散,西山注视着我,我也端详着它的容颜。

逐句剖析

"冷云间":在冷云飘浮之间,

"夕阳楼外数峰闲":夕阳映照的楼外有几座山峰悠然闲适。

"等闲不许俗人看":平常不轻易让普通人看到,

# 等闲:犹言随便、无端。

"雨髻烟鬟":云雾环绕的山峰像雨中的发髻和如烟的鬟发。

"倚西风十二阑":我在秋风中倚遍曲折的栏杆,

# 十二阑:形容栏杆曲折众多。

"休长叹":又何必为之长叹。

"不多时暮霭风吹散":不多时晚风将夜雾驱散,

"西山看我":西山注视着我,

"我看西山":我也端详着它的容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殿前欢·大都西山》是元代唐毅夫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围绕着西山的美景以及作者在其中所体悟到的超脱尘世的心境展开。描绘了在大都西山,冷云飘浮之间,夕阳映照下的楼外几座山峰悠然闲适。这里的美景仿佛特意不让俗人轻易看到,云雾环绕的山峰如同女子的发髻和鬟发。作者倚靠在西风中的栏杆处,起初有所感慨长叹,但不多时暮霭被风吹散,呈现出“西山看我,我看西山”人景互望的和谐画面,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与陶醉,以及与自然相融的惬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以出游观景为题材的作品。描绘了在大都西山,冷云飘浮之间,夕阳映照下的楼外几座山峰悠然闲适。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与陶醉,以及与自然相融的惬意之情。

2. 写作手法

倒装:“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诗人将“等闲不许俗人看”提前,突出了西山的神秘和独特,先强调西山峰峦不轻易让俗人看到,然后再说明其如“雨髻烟鬟”般美丽,这样的倒装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对西山美景的好奇和向往。

3. 分段赏析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点明时间和地点,“冷云间”营造出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夕阳楼外”则增添了一份诗意和美感。“数峰闲”将山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山峰的悠然闲适之态,为全曲奠定了宁静、闲适的基调。“冷云间”三字如奇峰突起,瞬间勾勒出西山独特的景致,为全曲奠定基调。这一精妙起笔,恰似《红楼梦》中王熙凤“一夜北风紧”的绝唱,寥寥数语,便为后续的描写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冷云”并非寻常云朵,而是阴沉浓重、令人压抑的云层。诗人以“冷云”破题,巧妙暗示出此次登楼观景出师不利的心境。紧接着出现的“夕阳”“楼外”“数峰闲”,犹如冲破云层的曙光,给人以动态的视觉感受,清冷孤寂的氛围随之弥漫开来,无声诉说着诗人登高远眺时的孤独寂寥。尽管“数峰”在冷云间若隐若现,却始终不肯完全展露真容。“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以倒装之笔,掀起文思波澜。“髻”“鬟”二字,化用辛弃疾“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与黄庭坚“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的妙喻,将西山峰峦比作美人发髻。而“雨髻烟鬟”四字,更道出“冷云”的由来——原来雨过初晴,夕阳虽现,西山峰顶却依旧云雾缭绕,雨意未消。这一比喻生动展现出西山巍峨雄伟的身姿,以及云雾氤氲的朦胧之美。诗人将“数峰”的朦胧,幽默地解读为“等闲不许俗人看”,既赋予西山几分神秘高贵的气质,也暗喻自己是读懂西山真意的知音。“倚西风十二阑”描绘作者倚靠在栏杆处,迎着西风,展现出一种悠然观景的姿态。“休长叹”则暗示作者起初可能因某些情绪而有所感慨,但此刻提醒自己不必如此,为下文情绪的转变做铺垫。他在西风中久久伫立,倚遍栏杆,耐心等待,不因眼前的遗憾而气馁。“不多时暮霭风吹散”暮霭被风吹散,此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人与山相互凝视。“西山看我,我看西山”,与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境遥相呼应,尽显人与自然灵犀相通的快意,将人与山之间的惺惺相惜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向往,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超脱尘世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这支小令表面铺陈看山的所见所感,实则深蕴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坚定信念。曲中意象暗含隐喻,稍加品味便能领悟其中深意。“冷云”恰似人生道路上横亘的精神阻碍与思想迷障,然而只要怀揣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地追寻理想,光明终将穿透阴霾。西山峰峦“等闲不许俗人看”,以孤傲之姿拒人千里,却最终与诗人心意相通,呈现出“西山看我,我看西山”的和谐交融之态。这一转变不仅彰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更将其孤高自许的志趣展露无遗,使整首作品在写景之外,更具启迪人心的哲思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胭脂井》

下一篇:元·杨维桢《送邓炼师祁雨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