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支小令容量有限,内容也十分简单,说的仅是一名女子借酒遣闷,饮前奠酒,祷祝能与情人频频相见。论起作品的艺术特色,恐怕只有明白如话四个字。然而读后还是可以产生一些联想,这说明它还是具有相当的感染力量的。联想之一,是曲中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这句话。《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结末有一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曲辞,如今是妇孺皆知的名言,因为它恰恰总结了全本《西厢记》的主旨。金圣叹评点《西厢》,对第五本处处看不上眼,唯独对这一句赞不绝口。后人还巧妙地取来了《琵琶记》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的曲句,来对偶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成了各地月老祠的佳联。《西厢》的警语同该曲的这一句如出一辙。在无法判定两者孰先孰后的情形下,只能说它们是偶然的相合,说明这一句话确实表达了封建礼教禁锢时代人们内心蕴藏的共同愿望。不消说,该曲在明白如话的同时产生出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一点就颇不简单。联想之二,是女子的祝告内容。女子在频祝愿后才来一句谢神天提及自己,固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爱可能,但更合理的解释是,因她见惯了天下有缘男女因受各种客观情形的阻碍以致不得团圆的现实,而自己在条件上还远不如他人。联系首句的闷酒,竟连咽都咽不下去,足见她同心上人的阻隔,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女子谢神天,仅祈愿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而不敢直言团圆(曲中显然是男女结合而共同生活的意思),也可见两人之间存在着礼教条件下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这一切只是推测,却说明作品在明白如话之下也隐含着婉曲的意旨。联想之三,是女主人闷酒究竟饮了没有。闷酒将来刚刚咽,刚刚是使劲、勉强而非刚才之意,否则同下句欲饮先浇奠就明显矛盾。宋无名氏《相思会》词: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句中的刚,亦作死劲、勉强之解,可为一证。在世人看来,女子完整的活动过程,是取来酒浇愁释闷,可咽不下去,于是泼在地上浇奠;祝祷后是饮了,然而虽然胸中语已一吐为快,却饮的还是闷酒;足见频频见的愿望实难实现。这一联想同样是求之于牝牡骊黄之外,却再一次显示了作品意蕴的想象空间。五代冯延巳有《长命女》词云: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被诵为名篇。人类的审美出于同情,只要人同此心,心同此感,即使浅显明白的作品,也会增现艺术的魅力。这是最后一则联想,却也是由该曲生出,故附记于此。
上一篇:元·马钰《报师恩 继重阳韵》
下一篇:元·王结《满江红 咏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