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三千里":我远离家乡,身处三千里外的京师,
# 江水:指长江之水。
"家书十五行":收到一封家书,信上密密麻麻写了十五行字。
# 家书:书信,家中的来信。
"行行无别语":可仔细读来,每一行都没有其他话语,
# 行行:每行。
"只道早还乡":只是反复叮嘱我早点回归故乡。
# 还乡:回到故乡。,只:只是。
明初诗人
袁凯(1310~1387?),明初诗人。字景文,自号海叟。曾以《白燕》诗得名,故人称“袁白燕”,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洪武初举于乡,以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对答不称帝旨,托疾辞归。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很少,只在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其诗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何景明称其为“国初诗人之冠”。代表作品有《客中除夕》《从军行》。著有《海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诗人在京师收到远隔三千里家乡寄来的家书,信中虽仅十五行且无多余话语,却反复叮嘱早日还乡,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深切思念,也表达出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简洁直白地叙述收到家书及家书内容,却生动地展现出家人的思念和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比:“江水三千里”突出离家路途遥远,“家书十五行”强调家书篇幅简短,一长一短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家书的珍贵以及蕴含其中情感的厚重。
3. 分段赏析
“江水三千里”,真切地勾勒出诗人与家乡相距之遥;“家书十五行”,则生动表明了家书篇幅之短。在古代,信笺通常每页八行,而这封家书堪堪两页未满。正是因为离家路途遥迢,长达三千里,而家书又如此简短,仅仅十五行,才更凸显出这封家书意义非凡、分量沉重。当诗人收到家书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自是难以抑制。这两句诗全以实字入笔,对仗工整,远近、长短的对比强烈,却又凝练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诗人在远离亲人的京师,收到盼望已久的家书,欣慰与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一般而言,诗的后两句大可以着力描绘诗人捧读家书时的激动心情,或是倾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然而,诗人另辟蹊径,没有直接抒发自身情感,而是聚焦家书内容。在这仅有十五行的家书中,亲人别无他言,只是反复叮嘱诗人尽早还乡。“行行”“只道”两个词,着重强调了“早还乡”是家书的唯一主题。因为“行行无别语”,更让人感受到这是亲人千叮万嘱、再三强调的话语。这两句诗深刻体现出亲人对诗人思念之殷切、盼望之深沉。而从诗人的角度看,这种叮嘱如同镜子,折射出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心似箭的急切。据《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记载,袁凯在元末曾任府吏,学识渊博且能言善辩,言辞犀利,常能折服众人。但在明初严苛的政治环境下,士大夫们人人自危。袁凯历经两朝为官,时刻担忧谗言与讥讽,处境艰难。家书中亲人的殷切叮嘱,既饱含着对远方游子的深切思念,也透露出对身处官场险境的诗人的安危忧虑。而对袁凯来说,他的乡情里,还蕴藏着对惶惶不安的仕宦生涯的厌倦,以及对闲适家居生活的向往。后来,袁凯因触怒明太祖朱元璋,惊恐万分,佯装疯癫才得以辞官还乡。由此可见,“早还乡”这一叮嘱背后,蕴含着更为深沉复杂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紧紧围绕家书叙事,信中劝归之语,与诗人最终因病免归的经历相契合。唐代五言绝句往往自然真挚,不事雕琢。此诗同样围绕家书,采用白描手法,情感真挚,恰到好处,颇具唐人诗歌的韵味。
# 天籁。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上一篇:明·陈子龙《浣溪沙·杨花》
下一篇:明·王守仁《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