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朝代:明作者:徐渭浏览量:3
bàn
shēng
luò
chéng
wēng
shū
zhāi
xiào
wǎn
fēng
míng
zhū
chù
mài
xián
pāo
xián
zhì
téng
zhōng

译文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老头子,独自伫立书斋迎着晚风仰天长啸。笔下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荒乱的野藤中。

逐句剖析

"半生落魄已成翁":半生落魄已然成了老头子,

# 半生落魄已成翁: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三四岁。翁,老者。

"独立书斋啸晚风":独自伫立书斋迎着晚风仰天长啸。

# 啸:古人一种歌吟方式,拉长声,高亢嘹亮。

"笔底明珠无处卖":笔下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

# 明珠:指画中葡萄。,笔底:笔下。

"闲抛闲掷野藤中":只能闲置在荒乱的野藤中。

# 野藤:画中有野藤。徐渭的书斋名叫“青藤书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葡萄图》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首句凝练地概括了诗人历经数十载磨难、九死一生的落魄人生;次句刻画出诗人孤傲不羁、狂放洒脱的形象。后两句里,诗人将画中葡萄比作“明珠”,以此象征自身超凡的才华与智慧,无奈俗世庸众无法赏识,这些“明珠”也只能随意散落于野藤之间。全诗借葡萄画无人问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年老体衰、孤苦伶仃的凄凉。全诗做到物我交融,情感跌宕起伏,语言自然宏放,与画作相互辉映,俨然是诗人充满象征意味的自我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老人,别署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年间,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充当幕僚,代笔《进白鹿表》为胡宗宪赢得嘉靖皇帝赏识,又助其擒获海盗徐海。后曾一度发狂,因杀妻而下狱七年。徐渭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诗文奇纵恣肆,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深受公安派推崇;又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他还对戏剧颇有研究,撰《南词叙录》,开南戏研究之先风。代表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逸稿》,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徐渭有一幅水墨画《墨葡萄图》,是他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幅画画风洒脱,水墨浓淡交融,主藤从画面上端约三分之一的位置开始延伸,枝条和叶子松散地向下垂落,看得出运笔很快,像被风吹着似的,带着一股狂放的劲头。整幅画让人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激动、痛苦,还有那种不肯被束缚的倔强。就在画的上方空白处,有用潦草杂乱字体题的一首诗,就是《题葡萄图》。这幅画和题诗大概是万历初年创作的,那时徐渭大约五十三四岁。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十分坎坷。虽然从小就有“神童”的名声,长大后却勉强只考中了秀才,之后多次参加乡试,却始终没考上举人。他原本就不富裕的官宦家庭,年轻时又被乡里的豪强侵占了财产。后来他因为关心抗倭战事,受邀进入东南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府帮忙。可胡宗宪在朝廷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捕后,幕府里的人无故受到牵连,这让徐渭很害怕,甚至装出精神失常的样子自杀,虽然没死成,却受了重伤。后来又因为病情发作,他失手杀了自己的继室,被抓进监狱关了六七年,直到这时才刚被释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中,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售卖,抒发自身才志不被赏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以及年老体衰、孤苦无依的凄凉心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以“明珠”喻指笔下所绘的葡萄。这一比喻既贴合葡萄圆润晶莹的外形特征,又暗喻自身才识如明珠般珍贵——诗中“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将葡萄被弃置荒野的境遇,类比为才华遭社会埋没的无奈,通过物象与情志的巧妙勾连,强化了怀才不遇的象征意味,使诗歌的抒情更加含蓄而深刻。托物言志:诗人借笔下葡萄的境遇隐喻自身遭际。诗中“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以葡萄自比,将其散落野藤的意象与自己半生落魄、才学无人赏识的命运相呼应,通过描绘葡萄被弃置的状态,含蓄抒发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愤懑,同时借“明珠”的珍贵特质展现自身孤傲不屈的品格,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达成深度交融。

3. 分段赏析

前二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诗人从自身现实处境着笔,道尽潦倒半生、垂垂老矣的无奈,此刻唯有独立书斋,在晚风中长啸抒怀。短短两句,便是其坎坷人生的缩影。徐渭年少便以“神童”之名崭露头角,然而科举之路却屡试不第。他心怀政治抱负,投身东南军务总督胡宗宪幕府,却因胡宗宪获罪被捕而遭受牵连。此后,徐渭更因精神疾病发作,不仅自杀未遂,还误杀继室,深陷牢狱长达六、七年之久。第三、四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诗人将自身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倾泻而出。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能够赏识,只能将才情寄托于纸上葡萄画中。值得留意的是,这两句所抒发的愤懑与牢骚,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孤傲之气。诚如骆玉明先生所言:“这里丝毫没有可怜巴巴期待‘恩遇’的情态,只有对那个荒唐的社会的傲视与嘲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传递出浓烈的情感,诗与画相互交融,颇具托物言志的意趣,为画作增添了诸多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图中那淋漓酣畅、零乱疏离的枝叶,意境狂放而凄苍;那信手狂舞、错落弯曲的藤条,犹如作者郁结难抒的心境。画家寄情寓意,挥酒恣意,有一种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磊落不平之气。他的诗更辅佐加深了画的喻意,他的诗与其说是咏葡萄,还不如说是直截了当地啸傲自身。在诗中作者喻“明珠”,实则暗指自己和自己的才华。由于在腐败透顶的明王朝得不到赏识任用,只能“闲抛闲掷野藤中”。我即葡萄,葡萄即我;物我相喻,物我相融。那种怀才不遇、愤懑之情、不平之气,溢于画外诗里,得到尽情宣泄,犹如晚风长啸。体现出来的再不是吴门派文人画那种闲适幽雅的意趣,而是激荡难平的情愫和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

现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占德《徐渭题画诗及其艺术个性表现浅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明无名氏《牧牛图》

下一篇:明·范汭《荆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