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ǔ
zhōu
jìn
jìng

朝代:明作者:汤显祖浏览量:3
xiě
chāng
zhú
bēi
péng
chéng
fāng
cǎo
chū
huí
qíng
zhī
xiàng
ōu
jiāng
zhōu
láo
diào
lái

译文

独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刚刚从蓬城踏青回来。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逐句剖析

"独写菖蒲竹叶杯":独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

"蓬城芳草踏初回":我刚刚从蓬城踏青回来。

# 蓬城:一作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情知不向瓯江死":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

# 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情知:明知道。

"舟楫何劳吊屈来":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 吊: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午日处州禁竞渡》是明代汤显祖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作围绕“禁止竞渡”展开,生动描写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诗人面对赛龙舟的热闹场景,不禁想起屈原,既抒发了对端午节赛龙舟的独特感悟,又蕴含深沉情感:他认为赛龙舟的场面过于铺张奢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彰显出一位“好官”心系百姓的真挚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万历十九年(1591),他呈上极具影响力的《论辅臣科臣疏》,直言批评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积弊,激烈抨击宰辅张居正、申时行,此举触怒朝廷,遂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史。次年,即万历二十年(1592),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任职期间推行多项善政,还以诗作针砭时政,字里行间满是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事感怀诗。描绘了端午节时,诗人在处州独写菖蒲竹叶杯,从莲城芳草处漫步回来,看到当地禁竞渡的情景。诗人认为人们都知道屈原并非在瓯江死去,所以此处的龙舟竞渡本就只是一种纪念形式,如今禁止竞渡,引发诗人对传统习俗变迁以及对屈原追思方式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习俗变化的无奈与对历史人物追思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诗中首句便勾勒出诗人于端午佳节独自饮酒、漫步莲城的画面。“独写”二字尽显闲适自在,“菖蒲竹叶杯”点明节日饮品,“莲城芳草踏初回”则描绘出诗人脚踏芳草悠然漫步的场景,轻松愉悦的氛围扑面而来,为全诗奠定了明快基调。而这一悠然情境的背后,实则暗含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沉观照——竞渡习俗始于唐代,宋代已颇为盛行,至明清更趋奢华:从筹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十一丈、最短七丈五,以各色绸绢装饰,选手从各地渔家精挑细选,如此排场令诗人深感靡费。“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诗的尾句直抒胸臆,展现诗人对端午竞渡的思辨态度。他以“情知不向瓯江死”否定屈原投死瓯江的传说,进而以“舟楫何劳吊屈来”质疑竞渡凭吊的合理性。这一论断并非轻慢先贤,而是基于对奢华风俗的批判:当竞渡演变为耗费民力的竞渡,便背离了纪念屈原的初心。诗人借诗句直指时弊,既彰显不盲从传统的理性精神,更以“清廉父母官”的视角,流露出对百姓人力财力的珍视——唯有摒弃表面的浮华,方能真正践行“爱民”之责,此句与首句的闲适形成深层对照,让诗作在轻松笔调中蕴含厚重的现实关怀。

3. 作品点评

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以禁止竞渡为题材,视角独特,别具一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汤显祖对屈原缺乏敬意。事实上,汤显祖写下诸多歌咏屈原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对屈原的尊崇与钦慕,景仰之情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薛蕙《江花》

下一篇:明·袁宏道《西泠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