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g
shàng
hāo
xíng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4
qiáng
shàng
hāo
fāng
chūn
zhuó
xiù
péng
péng
yán
tiān
liù
yuè
hàn
zhī
suí
piāo
fēng
shì
qíng
fān
rén
shēng
yǒu
shēn
jūn
jiàn
fán
jiāng
jūn
zhāo
hán
shǒu
西
qín
yòu
jiàn
liú
yuè
shí
yǎng
tiān
cháng
zhōng
sān
shì
cán
yīn
èr
táo
zhōng
jiāng
tāo
shì
rén
jiàn
zǎo
kàn
qiáng
shàng
hāo

译文

墙上的蒿草,在春天时蓬勃生长,多么茂盛。可到了炎热的六月,天旱无雨,枝叶枯死,随风飘散。世事变幻无常,难以预料,人生在世,不要轻易依附他人。你难道没看见樊将军(樊於期)吗,一朝被斩首,头颅被送往西边的秦国。又难道没听说刘越石(刘琨)吗,他仰天长啸,手握玉璧(却最终被害)。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为两个桃子而自相残杀,伍子胥最终被抛弃,尸沉吴江波涛之中。世人总是苦于不能及早看清时机,为何不看看墙上的蒿草呢。

逐句剖析

"墙上蒿":墙上的蒿草,

"方春擢秀何芃芃":在春天时蓬勃生长,多么茂盛。

"炎天六月旱无雨":可到了炎热的六月,天旱无雨,

"枝叶枯死随飘风":枝叶枯死,随风飘散。

"世情翻覆不可拟":世事变幻无常,难以预料,

"人生有身莫依倚":人生在世,不要轻易依附他人。

"君不见樊将军":你难道没看见樊将军(樊於期)吗,

"一朝函首西入秦":一朝被斩首,头颅被送往西边的秦国。

"又不见刘越石":又难道没听说刘越石(刘琨)吗,

"仰天长歌握中璧":他仰天长啸,手握玉璧(却最终被害)。

"三士自残因二桃":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为两个桃子而自相残杀,

"子胥终弃吴江涛":伍子胥最终被抛弃,尸沉吴江波涛之中。

"世人见机苦不蚤":世人总是苦于不能及早看清时机,

"何不看取墙上蒿":为何不看看墙上的蒿草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墙上蒿行》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以蒿草荣枯为喻,通过“春秀芃芃”与“炎天枯死”的鲜明对比,引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连用樊於期函首入秦、刘琨握璧悲歌等历史典故,揭示权势争斗的残酷本质,最终以“看取墙上蒿”的警策之语收束,将自然物象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全篇语言质朴而意蕴深沉,体现了刘基对乱世生存智慧的冷峻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墙上蒿,方春擢秀何芃芃”:开篇以蒿草起兴,“方春”点明时节,“芃芃”二字生动描摹出蒿草在春日里茂盛生长的姿态,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炎天六月旱无雨,枝叶枯死随飘风”:与前句形成强烈对比,“炎天六月”直指酷暑时节,“枯死随飘风”以简洁笔触勾勒出蒿草由盛转衰的过程,暗示世事无常。“世情翻覆不可拟,人生有身莫依倚”:由物及人,“翻覆”二字准确概括世事变幻的本质,“莫依倚”则提出处世态度,语言直白却含警醒之意。“君不见樊将军,一朝函首西入秦”:用樊於期典故,“函首”一词触目惊心,突出历史人物的悲剧结局,印证前文“世情翻覆”的观点。“又不见刘越石,仰天长歌握中璧”:再举刘琨事例,“仰天长歌”四字传神刻画英雄末路之悲壮,与樊於期事例形成叠加效应。“三士自残因二桃,子胥终弃吴江涛”:连用二桃杀三士、伍子胥两个典故,以排比句式强化历史教训,“自残”“终弃”等词直指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世人见机苦不蚤,何不看取墙上蒿”:结句回归蒿草意象,“见机苦不蚤”点明主旨,以反问作结,使劝诫之意更为警策。蒿草荣枯的自然现象与历史兴衰形成巧妙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郭奎《宿雨》

下一篇:明·许相卿《扇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