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3
shù
lián
shān
huǒ
xīn
chéng
yǐn
jiā
jiǔ
zhōu
yóu
bào
hǎi
wèi
sāng
tiān
jiǒng
yún
chuí
cǎo
jiāng
kōng
xuě
shā
méi
shāo
jìn
shí
jiàn
liǎng
sān
huā

译文

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的胡笳声。九州大地,犹虎豹横行,五湖四海,尚未桑麻繁茂。远处的天边,衰草与孤云相接,望去如云中垂下,俯视江面,空阔的江面上看不到渔船商旅,只有白雪覆盖的沙滩。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

逐句剖析

"古戍连山火":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

# 连山火:连着山头的烽火台。火:烽燧。,古戍:古老的戍楼。

"新城殷地笳":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的胡笳声。

# 笳:一种管乐器,号角,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

"九州犹虎豹":九州大地,犹虎豹横行,

"四海未桑麻":五湖四海,尚未桑麻繁茂。

"天迥云垂草":远处的天边,衰草与孤云相接,望去如云中垂下,

# 迥:远。

"江空雪覆沙":俯视江面,空阔的江面上看不到渔船商旅,只有白雪覆盖的沙滩。

"野梅烧不尽":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

"时见两三花":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戍》是明代诗人刘基所写的一首诗。首联宛如一幅生动的战后画卷,将战场的残垣断壁与烽火余烬展现得淋漓尽致。颔联诗人笔锋一转,倾吐出满心的忧虑与沉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颈联刘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衰草连天、孤云飘荡、渔船孤寂的寂寥景致,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乱世苍凉的无限感慨。尾联诗人的情感陡然升华,他借景抒情,以战后顽强绽放的野花为喻,传递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坚定信念。此诗以情驭景,以景达意,虚实交织间,眼中所见与心中所念相互映照、彼此激励。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渴望,更彰显出他欲重整山河、再铸辉煌的壮志豪情,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概创作于至正二十年到至正二十七年之间(1360 - 1367)。因为在至正二十年(1360)之前,刘基身为元臣,尚未加入朱元璋的幕府,诗中那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在当时不太可能出现。而到了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刘基担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从此告别了军旅生涯,次年便告老还乡。所以,只有在这段时期,刘基参与军事谋划,平定江南各路群雄,还多次亲临前线,这首诗才不会是作于1368年(洪武元年)北伐之后。由此推断,《古戍》中的“古戍”并非指北方的沿边旧垒,而是指江南的险隘古堡。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控制着皖、浙、赣交界地区,其东面有张士诚(占据浙西)、方国珍(占据浙东),西面有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广),南面有陈友定(占据福建)。这些地区在五代时期曾是南唐、吴越、闽、楚等国的领地,必然建有一些边塞古堡。元末群雄争战,也必然会利用这些古堡。“梅”生长在江南,这更能证明诗中的“古戍”绝非在塞上,而是在江南,不过具体地点难以确切指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戍》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边塞征战与乱世感慨的诗。整首诗中,情感与景致相互交融,以情观景,景中寓情,虚实之间巧妙转换,眼前所见与心中所念彼此呼应、相互激励。字里行间,既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彰显出他渴望重整山河、再铸辉煌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首联“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通过描写战火纷飞的场景,将激战后的惨烈战场与作者身处险境的感受相融合,营造出雄浑悲壮的氛围;颈联“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实写眼前寥落之景,借景抒发作者及百姓对战乱的痛恨,景中含情。虚实结合:颔联“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展开想象,描绘九州如虎豹横行、四海未桑麻的时局,是虚写;颈联“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实写眼前原野、江面的寥落之景,虚实相互映衬,深化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描写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场景。作者置身于历经百战的险地,只见沿山而筑的古老营垒,烽火相继燃起,连成一片火海,将半边天空都染得通红,生动描绘出激战之后的惨烈战场。而那新筑的城池,在阵阵如雷鸣般的号角声中似乎摇摇欲坠,暗示着元军虽在战事中受挫,但实力尚存,仍在疯狂反扑。“新城”一词,透露出此地近期经历了反复的拉锯争夺,城池在毁坏与重建中更迭。此联开篇即紧扣“古戍”之题,以工整的对仗,营造出雄浑悲壮的氛围。颔联“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了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在广袤的九州大地上,如今依旧如虎豹横行,各方割据势力相互争斗、吞噬;四海之内,尚未有一片土地能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事。“虎豹”形象地指代了那些割据一方的群雄,“未桑麻”则揭示了战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颈联“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笔锋一转,实写眼前一片寥落之景。原野空旷,使得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边淡淡的云朵与衰败的野草相连;江面空荡,唯有岸边那被白雪覆盖不均而露出的沙滩。这一景象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人烟、舟楫、村市都去了哪里?颔联的想象与颈联的实景相互映衬,一虚一实,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及广大百姓对战乱的无比痛恨。战火无情,万物皆被摧毁,但天地间生命的力量终究是顽强的,严冬过后,春天必将到来。尾联“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中,在这片肃杀惨淡的空旷世界里,不时可见那野火烧不尽的腊梅花,从草丛中、雪底下、石缝畔顽强地冒出。那一派勃勃生机,不正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吗?结尾处,作者以腊梅花为象征,表达了对战乱过后新的太平世界必将出现的坚定信心。

4. 作品点评

在诗中,诗人目睹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满目疮痍,内心满是难以言说的悲凉。然而,他并未因此而丧失希望。自应朱元璋征召之后,诗人深切感受到朱元璋的厚待之恩,于是倾尽全力、殚精竭虑地为其效力,在诸多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作为。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谋略,多次助力朱明政权在危局中化险为夷,最终推动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在朱明王朝初期,天下实现了诗人所期盼的“四海归一,万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盛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公伊吕之佐,文具绪馀耳。故骏才鸿调,工为绮丽。古风如《思归引》、《思美人》,近体如《古戍》,并出《骚》、《雅》。

明顾起纶《国雅品》

# 本诗浑浊中见清新。写景系大笔勾勒,再稍加点缀。结尾化用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意味深长。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申时行《烛泪》

下一篇:明·高启《春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