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朝代:明作者:徐渭浏览量:3
chūn
guāng
shǔ
nóng
xiāng
qiān
hóng
zǒng
lìng
zhāi
xiàng
hán
niáng
xiù
zuò
rén
jiān
nǎo
shè
fēng

译文

不要惊讶春光不属于我,一缕清香已足以压倒众多的繁花。即便总是被摘下来放到美人的衣袖中,也不会散发出人世间如脑麝般的媚俗香气。

逐句剖析

"莫讶春光不属侬":不要惊讶春光不属于我,

# 侬:吴方言,我。

"一香已足压千红":一缕清香已足以压倒众多的繁花。

"总令摘向韩娘袖":即便总是被摘下来放到美人的衣袖中,

# 韩娘:词中泛指已婚的年轻女性。

"不作人间脑麝风":也不会散发出人世间如脑麝般的媚俗香气。

# 脑麝:龙脑与麝香的并称,亦泛指此类香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兰》是明代徐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以兰花为主题,他并未过多渲染春光对兰花的偏爱,却着重凸显兰花自身散发的悠悠馨香,强调这股香气胜过世间诸多艳丽繁花。徐渭一生坎坷,生活中历经无数无端磨难,然而这些痛苦并未消磨他对理想与美好的追求。通过对兰花独特品质的描绘,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崇尚以及自身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老人,别署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年间,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充当幕僚,代笔《进白鹿表》为胡宗宪赢得嘉靖皇帝赏识,又助其擒获海盗徐海。后曾一度发狂,因杀妻而下狱七年。徐渭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诗文奇纵恣肆,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深受公安派推崇;又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他还对戏剧颇有研究,撰《南词叙录》,开南戏研究之先风。代表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逸稿》,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兰花独特的品质,营造出高雅、脱俗的氛围,全诗借兰花表达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志向。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莫讶春光不属侬”,诗人开篇似在为兰花鸣不平,又似以一种豁达的口吻告知世人,不要惊讶春光没有特别眷顾兰花。“莫讶”二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一种对世俗认知的否定,暗示兰花的价值并非取决于春光。“一香巳足压千红”,笔锋一转,强调兰花仅凭一缕清香,便足以使众多繁花黯然失色。“一香”与“千红”形成鲜明对比,“压”字有力地突出兰花香气的独特与强劲,表明兰花不以艳丽外表取胜,而以内在香气彰显自身价值,展现出兰花的超凡脱俗,表达诗人对兰花独特品质的赞美。后两句:“总令摘向韩娘袖”,诗人假设兰花被摘到如韩娘般美人的衣袖中,通常情况下,置于美人之侧,会沾染世俗的脂粉气。然而,“不作人间脑麝风”,表明兰花即便处于这样的情境,也不会像世间普通香料(脑麝风)那样散发媚俗的香气。这里的“脑麝风”象征着世俗的、迎合他人的媚俗之气,而兰花的“不作”则凸显其坚守自身高洁品质,不随波逐流的坚定,借兰花这一形象,诗人含蓄而有力地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浦源《题青山白云图》

下一篇:明·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