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结发期百年":夫妻成年后结发,期望相伴一生,
"何言中路相弃捐":怎么能想到中途就要相互抛弃。
"小儿未识死别苦":小孩子还不懂得生死离别的痛苦,
"哑哑向人犹索乳":咿咿呀呀地向人索要乳汁。
"箱中探出黄金珥":从箱子中拿出黄金耳环,
# 珥:耳环。
"付与孤儿买筼饵":交给孤儿用来买食物。
# 筼:一作𩜾。
"不辞瞑目归黄泥":不推辞闭上眼睛归于黄土,
"泉下常闻儿夜啼":在黄泉之下常常听到孩子夜里啼哭。
"低声语郎情不了":低声对丈夫说情谊无尽,
"愿郎早娶怜儿小":希望丈夫早日再娶,怜爱孩子年幼。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以家庭悲剧为主题的诗。描绘了病妇生命垂危,面对与丈夫未能携手百年的遗憾,看着懵懂小儿,她从箱中拿出黄金珥,想为孩子换取食物。她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满心担忧孩子日后的生活,甚至想到死后在地下也会因牵挂孩子夜啼而不安。最后,她低声向丈夫表达心意,希望丈夫能早娶新妇,怜爱年幼的孩子。表达了病妇对丈夫和孩子深深的眷恋与担忧,体现出生命无常的哀伤与对亲人的不舍。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夫妻结发期百年,何言中路相弃捐”,病妇感慨夫妻本期望白头偕老,却没想到要中途分离,开篇便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表达出对生命无常的无奈。中间四句“小儿未识死别苦,哑哑向人犹索乳。箱中探出黄金珥,付与孤儿买筼饵。不辞瞑目归黄泥,泉下常闻儿夜啼”,先是描绘小儿的懵懂,接着写病妇拿出耳环想为孩子换食物,最后想象死后对孩子的牵挂,层层递进,深刻地表现了病妇对孩子的担忧与不舍。最后两句“低声语郎情不了,愿郎早娶怜儿小”,病妇对丈夫的嘱托,进一步体现她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忧虑,希望丈夫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将病妇的情感推向高潮,让人动容。
上一篇:明·梁山老人《赠诗》
下一篇:明·唐寅《雪山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