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风飏布帆轻":长江上扬起了东风,布帆鼓涨,推看行船快捷而轻松,
"西入荆门感客情":逆水西上进入荆门的时候,我才感到有客游在外的心情。
# 荆门:在汉江、漳水之间,位于江陵(荆州)的正北,襄樊正南,当阳东北,是三国时魏蜀、吴蜀战争的战场。抖音汉语
"三国已亡遗旧垒":三国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战争遗留下的残垒格外分明,
"几家犹在住荒城":还有儿家的子孙存在,依然住在那荒芜的古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远望白云索绕的巴山,山路曲折弯转隐入青翠之中,
# 巴山:指大巴山脉,当陕、川、鄂交界之处,在荆门县西面。
"树里河流汉水声":葱龙的树林里涛游流水,仿佛是汉江暗暗地穿行。
# 汉水:发源于宁强县,流经鄂西北至汉口人长江。
"若过旗亭多取醉":如果经过旗亭就多喝几杯让自己沉醉,
# 若过旗亭多取醉:一作此去郢中应有赋。取:一作买。
"不须吊古漫题名":不需要在凭吊古迹时随意题写名字。
# 不须吊古漫题名:一作千秋白雪待君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长江、荆门、巴山、汉江等山水景色,勾勒出明代荆门的风貌,透着历史沧桑感。诗人在诗里怀念往昔,却不沉湎过去,而是积极面对当下,把目光放向未来。
2. 写作手法
用典:“长江风飏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东晋时,荆州刺史顾恺之请假东归,参军殷仲堪借他布帆。途中突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打趣道:“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后来,人们就用“布帆无恙”表示旅途平安。比如李白《秋下荆门》就写过“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恶挂秋风”。本诗作者巧妙将“布帆”与“荆门”放在一起,既自然化用典故,又把对友人的关心藏在字里行间。
3. 分段赏析
首联“长江风飏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直接点明,友人要沿长江西行,前往荆门客居。这一联以叙事为主,同时暗含祝福与宽慰。“布帆”用的是顾恺之典故,诗人将“布帆”与“荆门”巧妙结合,典故用得自然,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也不言而喻。颔联“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和颈联“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描写友人沿途可能见到的景色。颔联短短几句,紧扣当地地理特色,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不禁怀古幽思。颈联写山水,随着船行变换景色,视听皆美,两句意象交替,相互补充,衔接流畅,读起来就像自己也在船上观赏风景一样,是写景的绝妙之笔,寥寥几笔就生动展现出画面,静中藏动。尾联“若过旗亭多取醉,不须吊古漫题名。”呼应前文,用求诗将景色与情感相连,落脚在“感客情”。表面上,诗人是希望收到友人到郢地后的新作;实际上,他是想到友人独自客居荆门难免寂寞,而游览古迹、写诗作文能排解寂寞。与其说这是盼诗,不如说是对友人的安慰与劝勉。这层意思虽没直说,但贯穿全诗,似隐实显,读来十分亲切。
4. 作品点评
《送人之荆门》全诗线索清楚,立意委婉而气脉贯通,非常得体。所以,这首诗的妙处,不光是第三联写景生动逼真,更在于全篇衔接自然,主题表达含蓄巧妙。难怪“闽中十子”之首林鸿会对它格外欣赏。
上一篇:明·唐寅《雪山行旅图》
下一篇:明·吴梦旸《送胡孟弢邑博之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