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蓼疏红水荇青":岸边的蓼草稀疏地开着红花水中的荇菜青葱,
# 蓼: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花白小如萍":茨菰花洁白,小小的如同浮萍。
# 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短袖惭人见":梳着双鬟身着短袖的少女怕被人看见,
#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背立船头自采菱":背对着站在船头采摘菱角。
# 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明代大臣、诗文家
杨士奇(1365~1444),明代大臣、诗文家。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他先后辅佐明仁宗、明宣宗治国理政,官至礼部、兵部尚书,缔造了“仁宣之治”的局面。宣德十年,明英宗即位,杨士奇晋升为少师。他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台阁体”诗即以“三杨”为代表,而以杨士奇为典型。其诗文著述颇丰,其文典则,无浮泛之病。其诗讲究词藻,雍容典雅。著有《东里全集》,另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田园题材。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淮安一带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写成这个即可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诗人巧妙选取蓼、荇等极富水乡特色的植物入诗,运用白描手法,仅以“疏红”“青”“花白”勾勒色彩,用“小如萍”描摹形态,寥寥数语,便将景物刻画得生动鲜活,尽显质朴自然之美。淮安水乡景致繁复多样,诗人却独选几种色彩对比强烈的植物,以鲜明的视觉反差,勾勒出一幅既生机勃勃又静谧悠远的水乡画卷。尽管未对景物和风土人情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但凭借简洁的笔触与独特的色彩调配,已然营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随着景的铺陈,诗人心境也随之沉静,自然地将笔触从景色过渡到人物描写。诗的后两句实现了从景到人的巧妙转换,画面由静谧转为灵动,为这幅水乡图景注入鲜活气息。一艘采菱船缓缓驶来,船上的采菱女梳着双环发髻,身着短袖衣衫,背对着诗人专注采菱。这原本是日常所见之景,经诗人艺术化处理后,充满诗意。诗人借由女子的背影,展开浪漫联想,推测她是因羞涩才不愿以正面示人。“惭”与“自”二字,紧扣“背”字,既生动展现出水乡女子娇羞可爱的神态,又增添了几分趣味,巧妙构建起观景诗人与采菱女之间的互动——诗人欲见而招呼,女子因羞而回避,寥寥数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一个“背”字,简洁却意蕴深远,既节省笔墨,又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侧面描写的艺术效果,远非大量正面刻画所能企及,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与匠心独运。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作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将水乡的静谧祥和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文风恰似蜿蜒流淌的水乡之水,悠然舒缓、清雅素淡,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营造出物我两忘的意境。诗人对意象的选取独具慧眼,遣词造句皆含巧思,使得诗作情致流转、韵味悠长,令人读罢如临其境,沉醉于那方恬淡安然的天地之中。
# 暗主宾中, 如云林画,不必画人。
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
上一篇:明·唐寅《题画廿四首》
下一篇:明·王稚登《望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