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xiān
huáng
chén
wēng
xiān
shēng
shī
yùn

朝代:明作者:杨一清浏览量:3
bái
tóu
pān
wàng
dǐng
gōng
yóu
hán
xiāng
shì
cóng
tóng
zhōu
yǒng
ēn
shēn
zhàn
xián
xiǎng
jué
gèng
xūn
fēng
shāng
xīn
zhào
lóng
shā
wài
zhù
chén
róng
bào
wěi
zhōng
liù
zǎi
guī
cháo
cùn
qīng
chē
kōng
ruǎn
chén
hóng

译文

满头白发的我抬头仰望,仿佛还能看见先皇帝乘龙升天时的宝弓,依旧记得曾经与先皇一起,自己作为侍从身上带着香料的气息。周朝君主的恩泽深厚,就像《湛露》诗中所歌颂的那样,如今虞舜弹奏的弦音已经断绝,再也没有那和煦的薰风。令人伤心的是,先皇的遗诏远在塞外,只能在回忆中凝望先皇那威严的面容。我回到朝廷六年,却没有为国家做出丝毫的贡献,只能驾着轻车,在红尘中徒劳地往来。

逐句剖析

"白头攀望鼎湖弓":满头白发的我抬头仰望,仿佛还能看见先皇帝乘龙升天时的宝弓,

"犹忆含香侍从同":依旧记得曾经与先皇一起,自己作为侍从身上带着香料的气息。

"周咏恩深余《湛露》":周朝君主的恩泽深厚,就像《湛露》诗中所歌颂的那样,

"虞弦响绝更薰风":如今虞舜弹奏的弦音已经断绝,再也没有那和煦的薰风。

"伤心遗诏龙沙外":令人伤心的是,先皇的遗诏远在塞外,

"注目宸容豹尾中":只能在回忆中凝望先皇那威严的面容。

"六载归朝无寸补":我回到朝廷六年,却没有为国家做出丝毫的贡献,

"轻车空踏软尘红":只能驾着轻车,在红尘中徒劳地往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月七日先皇帝忌辰次涯翁先生诗韵》是明代大臣杨一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典故开篇,追忆先帝生前恩遇,表达深切缅怀;中二联通过“周咏恩深”“虞弦响绝”的对比,暗喻盛世不再、贤君已逝的悲怆,抒发内心的悲痛之情;尾联“六载归朝无寸补”的自责与“轻车空踏软尘红”的落寞,更凸显诗人壮志难酬的孤愤。全诗情感沉郁顿挫,用典自然贴切,既体现了明代士大夫“忠君爱国”的儒家情怀,又抒发了自身功业无成的遗憾与伤感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白头攀望鼎湖弓,犹忆含香侍从同。”追忆先帝生前恩遇,表达深切缅怀。“白头攀望鼎湖弓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仰望着鼎湖弓的画面。鼎湖弓在古代传说中是神弓,象征着权威和威严。“白头”点明了老者的高龄,暗示其历经岁月沧桑,“攀望”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出老者对往昔辉煌和权力的追忆,代表着他对过去在皇帝身边经历的荣耀时刻的怀念。“犹忆含香侍从同”承接上句,进一步描述老者的回忆。“含香”指香炉或香薰,象征着宫廷的华丽和庄重,表明老者回忆起曾经在宫廷中,伴随着香气为皇帝侍从的日子。“同”字体现出他与侍从们共同经历诸多事情的情谊,也反映出他对那段宫廷生活的留恋,以及对先皇帝在位时宫廷场景的深深怀念。颔联“周咏恩深余《湛露》,虞弦响绝更薰风。”透过典故含蓄地表达出对先皇的怀念与对其离世的悲痛。“周咏恩深余《湛露》”化用典故,以周朝《湛露》诗歌颂君主恩泽,表明先皇对自己的深厚恩泽;“虞弦响绝更薰风”写的是虞舜擅长音乐,其琴声能感动天地,“虞弦响绝”暗示着现实中美好事物的消逝,象征着先皇帝的离世,曾经美好的宫廷生活和君臣之间的和谐如同虞舜的琴音般戛然而止。“更薰风”则给人一种美好消逝后,只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温暖和慰藉的感觉,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颈联“伤心遗诏龙沙外,注目宸容豹尾中。”“伤心”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情。“遗诏”代表着先皇帝的离世,而“龙沙外”则营造出一种遥远、凄凉的氛围,可能暗示着先皇帝的离世让诗人感到自己与过去的辉煌时代隔绝,被贬谪或远离权力的中心,有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和对先皇帝的深切哀悼。“注目”表现出诗人对先皇帝容颜的专注和留恋。“宸容”指皇帝的容颜,“豹尾”在古代常象征着帝王的车驾或威严,这里将皇帝的容颜比作豹尾,突出了皇帝的尊贵和威严。诗人虽已无法再亲见皇帝,但依然通过回忆来凝视那曾经高贵的容颜,更凸显出他对先皇帝的怀念和自身处境的无奈。尾联“六载归朝无寸补,轻车空踏软尘红。”“六载”明确了时间的跨度,表明诗人重返朝廷已经六年。“无寸补”则体现出诗人对自己这六年归朝经历的失望和无奈,他本以为能够有所作为,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现实却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成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轻车”描绘出诗人出行的场景,“空踏”强调了这种行为的徒劳无功。“软尘红”描绘了道路上扬起的尘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虚幻。诗人坐着轻车徒然在这红尘中奔波,却没有任何收获,进一步深化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全诗在这一种无奈和悲叹的氛围中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谢铎《古木寒鸦图》

下一篇:明·九皋声公《王有恒听雨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