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wáng
bǎi

朝代:明作者:袁宏道浏览量:3
shàng
qīng
shuāng
yàn
xié
西
fēng
yòu
tiān
jǐn
fān
jīng
rào
láng
guān
shè
guàn
qiáo
tōng
chǔ
shì
jiā
hǎo
shì
měi
huī
lín
xià
zhǔ
qīng
zhāi
cháng
shì
qián
chá
dōng
lín
shì
shū
yǎn
rén
jiě
huàn
shā

译文

河面上的青霜中,雁阵排列歪斜,西风中,我独自骑马又要奔赴天涯。锦帆径环绕着郎官的官舍,冠子桥通向处士的家。遇到好事常常在林下挥麈清谈,清素的斋饭时常常品尝谷前的新茶。东边邻居并非没有美丽的女子,眼中有谁能懂得浣纱的真谛呢。

逐句剖析

"河上清霜雁字斜":河面上的青霜中,雁阵排列歪斜,

"西风匹马又天涯":西风中,我独自骑马又要奔赴天涯。

"锦帆泾绕郎官舍":锦帆径环绕着郎官的官舍,

"冠子桥通处士家":冠子桥通向处士的家。

"好事每挥林下麈":遇到好事常常在林下挥麈清谈,

# 好事每挥林下麈:一作好事每供梅月水。

"清斋长试谷前茶":清素的斋饭时常常品尝谷前的新茶。

"东邻不是无姝子":东边邻居并非没有美丽的女子,

"眼底何人解浣纱":眼中有谁能懂得浣纱的真谛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王百谷》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作描绘了秋日河上青霜、雁阵、西风等景象,写自己骑马赴天涯,提及与王百谷交游的场所与雅事,运用用典、对比、意象组合等手法,抒发送别友人的不舍、宦游漂泊之感及知音难遇的感慨。全诗通过生活细节表真情,典故自然融入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别字孺修,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从李贽问学,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和主将。袁宏道力矫当时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真率自然,独具一格,其小品文尤受人推崇。著有《袁中郎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袁宏道卸任吴县知县,在任及离任前后,他与苏州文人王穉登交往十分频繁。王穉登是未曾出仕的处士,其居所“冠子桥”与袁宏道的官邸“锦帆泾”在地理空间上相互对应,诗中“锦帆径绕郎官舍,冠子桥通处士家”一句,正是对这一地理关系的描绘。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袁宏道任吴县县令期间,与字百谷的王穉登情谊深厚,他在此期间创作的《别王百谷》一诗,便是两人友谊的见证。从《金瓶梅》抄本的流传考据可知,除诗文唱和外,两人之间还存在书籍互赠等深度的文化往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全诗借助“青霜”“雁”“西风”等意象勾勒出秋季送别场景,用“郎官舍”“处士家”分别映射自己的宦游身份与王穉登的隐逸身份。营造了萧瑟又不舍的氛围,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知音难遇之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西施浣纱”典故,“西施浣纱”原指春秋时期美女西施在若耶溪浣纱,西施以美貌与才情著称,后成为有才情者的象征。作者在诗中化用此典故,以西施自况,感叹身边虽有他人,却无人能像理解西施那般理解自己,在离愁别绪中寄托了知音难遇的感慨。借景抒情:“河上青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通过描写秋日青霜、雁阵、西风等萧瑟景象,抒发宦游漂泊的孤独与送别友人的怅惘。对比:“锦帆径绕郎官舍,冠子桥通处士家”,以“郎官舍”(官场)与“处士家”(隐逸)形成对比,展现诗人与王百谷的身份差异,暗含对两种生活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河上青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此句写河面上覆盖着青霜,雁阵排列歪斜,在西风中,我独自骑马又要奔赴天涯。“青霜”“西风”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匹马又天涯”直白道出宦游的漂泊与孤独,奠定全诗送别时的怅惘基调。​颔联“锦帆径绕郎官舍,冠子桥通处士家”,写锦帆径环绕着我的官舍,冠子桥通向王百谷这位处士的家。通过地名对仗,形成官场与隐逸生活的对比,既点明二人交往的场所,又暗含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感慨。​颈联“好事每挥林下麈,清斋长试谷前茶”,此句写我们常常因好事而在林下挥麈清谈,王百谷也常以清斋品尝谷前的新茶。“挥林下麈”“试谷前茶”展现了二人交游的雅趣,体现出深厚的友谊,为下文的送别增添不舍之情。​尾联“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写东边邻居并非没有美丽的女子,但在我眼中,谁能像西施那样懂得浣纱的真谛呢?借用西施的典故,表面说女子,实则抒发知音难遇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盛鸣世《赠隐者》

下一篇:明·唐寅《铅华梦》

猜你喜欢